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中心刊物» 第十期201707» 学术研究201707

跨界融合促进城市治理

  跨界融合促城市治理

  杨保军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

 

  关于跨界融合

  从科技创新来看,一个领域的知识经验变得愈发深厚,却存在着很难突破的固有边界,所以创新往往来自于其他领域的灵感触动。比如城市总是创新的源泉,而农村则更多的是保留传统。这是因为农村人口相对固定,流动较少,人们固守传统,缺少多样化的思想和丰富的学科。城市恰恰是文化的大熔炉,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地方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有机会碰撞出火花,激发出新的思维、思想和技术。基于此,我们的确应该打开自己的大门,跟不同领域的人多交朋友,互相启迪,才能适应时代发展。

  前不久,赴欧洲访问,我们专门访问了德国的一家从事城镇化领域研究的智库机构,该机构为德国联邦政府提供一系列的咨询与建议。机构人员不多,有25位专家,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每个专家背后都有助手和团队支撑。这些专家来自于不同领域,虽然都研究关于城镇化方面的问题,但真正具有城镇化学科背景的专家只有两位,其他专家都是从事相关学科研究的,从人类学到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历史学等等。事实上,能够经得起不同领域专家、学者质疑的报告更站得住脚。因为,同一领域的专家很容易达成共识,却忽略了其他方面的考虑,以至于顾此失彼。作为提供给国家的政策报告,这样做的风险很大。现在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创新也是跨界产生的,例如一篇论文的作者来自不同的专业,反而更容易发表,更有价值。署名几位作者的文章必须要经过作者的讨论,甚至争论,才能达成一致。一篇文章要得到不同学科的认可是很难的,必须要下更多的功夫。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更有打开大门的理由,从其他领域和学科中获得启发、吸取灵感。

  关于城市治理

  第一是对国情的把握。实事求是地讲,我国在城市治理方面还处在起步阶段,这是国情所致。中国在过去几千年都是典型的农业国家,一半以上的人口是农民。改革开放后,我们仍然把农民问题放在第一位。2015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让我们对我国国情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和把握。举例来说,如果有人提出邀请100个人来开会,那么就要弄清楚这100个人是什么人,100个小学生是一个开法,100个博士生又是另一个开法。

  因此,国家治理,首先要精准把握人群的属性,才能定准方向。2015年,我国城市人口数量超过总人口数量的一半,已经从“乡土中国”经历“流动中国”,过渡到“城市中国”,堪称“千古未有之变局”,具有划时代意义。然而,我们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尽管我国城市发展很快,但在很多情况下还在沿用管理农村的理念堆砌城市空间。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上海让人觉得“洋气”,到青岛会觉得当年德国人建造的那一片地方比较好?这并不是崇洋媚外,而是反映出城市规划的水平——这些地方是按照城市的理念兴建的。所以,城市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就是高楼大厦。德国才有多少高楼大厦?难道德国都是农村吗?我们产生了一个信念,就是城市要有味道、有魅力、有特色。

  现在国家高度重视城市治理,因此,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提升城市的治理水平。农村管理与城市管理不一样,城市特别强调法治和规则。比如,在农村的乡间小路上,你可以挑一根扁担左晃晃、右晃晃,因为没有人;但在城市行不通,城市有规则,红灯停、绿灯行,城市的规则意识比较强。然而,我们缺乏这方面的启蒙训练,所以我国的城市除了高楼大厦,还存在许多违建——不少人觉得有空地就可以开发建设。

  第二是要有公德心。例如,在高层建筑上乱扔东西砸到人的事故时有发生。这种现象说明城市需要文明教育。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及时召开,恰恰是看到了这个转折点,对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治理都要转型。

  我们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值得肯定,但是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带来了隐患,这就是城市发展付出了高额的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所以,我们现在到了补短板、还欠账的时候了,城市发展要从过去的追求速度到讲求质量。

  关于房地产

  中国房地产企业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了创新期。这个时期的发展不是靠投资来拉动,而是依靠创新。创新的主体是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至关重要。现在很多关于国际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把城市的特色和魅力看作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如果一个城市没有特色和魅力,就没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现在新经济有一个概念叫做创新旅游城市,所以杭州、成都、南京等城市被称作“新一线城市”。因为这些城市有文化、有历史、有魅力,可以吸引更多的创业者。与此同时,当我们告别了短缺经济,平庸城市的前景将十分堪忧。所以我们也提醒各个城市的决策者不能再搞平庸城市,要有追求、理想、文化、情怀,要带着这样的态度去治理城市,这样城市的未来才会有前景。

  (文章来源: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