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中心刊物» 第十期201707» 学术研究201707

坚守城镇化的五条底线

  守城化的五条底线

  仇保兴

  国国务院参事、中国住建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第一类底线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之所以要关注小城镇,首先是因为大城市能够实现自我循环、自我膨胀,而小城镇缺乏自我快速发展的经济聚集能力。因而,大城市应该防止摊大饼,小城镇则要补短板才能特色化发展。

  第二,大中小城市如果能够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形成金字塔式分布,就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如果中间缺档,就会对经济社会,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这一点在我国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两个城市群表现得非常明显。京津冀地区是只有特大城市而缺乏大城市的典型,国家因此推出了雄安战略来再造中间城市。

  第三,从近十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小城镇人口流失将近1亿,全都流到了大城市,因此造成了很多问题。此外,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贫民窟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此,这些历史教训非常深刻。

  第二类底线涉及小城镇的发展路径,即城市与农村应当实现互补,协调发展。

  三农问题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最重要的底线,没有三农就没有城镇化的健康,也没有工业化的可持续。过去曾有很多误区,第一是过高估计城镇化峰值,要明白这一事实,移民国家的城镇化率可以达到90%,但是老牌农业国家只能在65-70%封顶。

  第二,认为农民进城的原因仅仅是收入不高和人居环境不佳,这种预期导致许多年纪超过50岁的农民选择回乡养老。需要明确的是,健康的城镇化应该是双向流动的,单向流动的城镇化并不可持续。此外,土地私有化有可能造成城市贫民窟现象和农民过多过快流失,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选择私有化土地政策要十分谨慎。

  第三,不要盲目推行生态移民。市场化调节自发的转移了大多数有创新劳动能力的人,留下居民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已经大幅度减轻,因此不能像建城市一样发展农村得,不能一律化发展。农村有农村的特色,城市有城市的特色,城乡才能互补协调发展,因此政府要坚持差别化发展。

  第三类底线是坚持紧凑的发展格局。

  没有紧凑就没有可持续,没有紧凑就没有未来,紧凑是城市布局的前提。一旦城市蔓延,就不可能把郊区的人再回归到城市里来,这是一个难以纠正的刚性错误。这一点一定要引起发展中国家和落后省份的注意。

  保持紧凑发展模式第一是要限制单一功能区,提倡土地混合使用,积极推动TOD开发模式,提高大型交通工具的功能和效益。同时混合用地也是城市人居环境改良的重要设施。

  第二,要防止工矿建设用地粗放,60%的耕地浪费是工矿专门区造成的,此类问题应及时予以调控。

  第三,纠正小产权房问题,许多小产权房压了城市的管道,这类没有规划的建设容易造成城市布局混乱,风道阻塞,导致越来越严重的空气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四,城市应该提倡人的宜居,如果让高架桥、立交桥这类为汽车而建的基础设施在城市蔓延,就变成了汽车垄断的城市,而不是步行友好的城市。城市内部应该布局更多有活力的街道和适宜自行车、步行的道路,这是永恒的主题。

  第四类底线在于防止空城出现。

  国外有产业衰退造成的空城,比如底特律,但人造空城只有土地财政才可以导致。在城镇化中后期,任何大规模新城开发都要注意空城、鬼城问题,防止领导盲目政绩冲动。中国在这一点上曾经走过弯路,过度依赖土地财政,过高预期本国城市化率,没有深入认识城乡之间的相互流动性,导致很多三四线城市的住房空置问题。

  第五类底线是一定要保护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

  城市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中国的古训,也是现代城市规划理念的要点。因此在规划城市时要坚守山水与人和谐共处这一标准。同时也要注重保护、传承历史文化。

  只要在城市发展中守住这五条底线,就能够合理配置政府规划和市场调节这两大调控手段。在大决策上不触动这五条底线,其他的错误就还有纠正的余地。如果把城镇化看成火车头,城乡规划就是轨道,这条轨道应该更理性客观,才能保证城镇化火车头平稳运行。

  (文章来源:中国城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