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中心刊物» 第四期2017.01» 学术研究

扩展领域中的城市设计与理论

  扩展领域中的城市设计与理论

  童明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TM STUDIO主持建筑师明

  1. 城市设计理论的现实困境

  关于城市设计的理论存在一种完整的结构与体系吗?

  1980年代城市设计的概念陆续被引入到国内时起,它就显得既不够明确,也不 够系统,这一问题长期以来就已经被普遍感知。究其原因,可能就在于城市设计本身就是经由多重视角切入的,人们基本上可以将这种多重视角区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类是从建筑设计切人的视角,城市往往被视作为一种放大了的建筑,或者 是一组超越了单体的建筑群,于是城市设计也就可以视作为被放大了的建筑设计,它的最终结果由充满创造性的设计所构成,个人主观因素充斥于其间。在一个以公 共l生为基础的城市领域中,其合理性始终在受到质疑。

  第二类是从城市规划切人的视角,它更多试图从姿态各异的单体建设中获得一 种整体性。然而由于过度的抽象化和规范化,制度性的用地划分及其属性约制并不能够给城市直接带来一种确凿的高品质环境。

  在城市设计中,应该是以建筑优先还是以城市优先?是以形态设计优先还是以引导控制优先?是以人为创造力优先还是以刚性管理体制优先?这些问题在城市设计理论的讨论中始终成为焦点。

  在现实操作中,以上这些争议经常被整合成为一种混合性的观点,也就是通过畅想性的个人创作加上制度性的空间管理来塑造一座城市的形态特色。

  在大多数的城市设计工作中,人们经常处在一种两难境地:它要么成为一种个人化的主观创作,难以应对长期而普遍的制度领域;要么成为一种貌似规范严格、指标详细的图则系统,而其核心之处往往却是苍白乏力。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中,宏观与微观的脱节,概念与实施的脱节,规则与操作的脱节,这些问题使得大多数城市设计仍然停留于主观性的随意状态,很难经得起思维逻辑的详细审视。

  2. 多维化的理论视角

  为了寻求更加完好的理解,城市设计理论研究的另外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针对理论本身的梳理,于是就会产生出许多有关城市设计理论体系的论著或文集。城市设计理论需要尽可能涵盖城市历史、城市景观、城市意象、环境行为、场所研究、物质形态、自然生态等多个不同领域,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话题,也就是有关城市设计的“程序-过程”的研究。

  人们可以将大多数城市设计项目在现实中的不成功归结为不可预知因素的重重干扰,或者社会政治环境的严酷性,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城市设计理论研究的目的中始终潜伏着这样一种基本企图,也就是使自己成为一种可以普遍适用的说辞:它既可以讨论在一个高强度开发压力背景下的城市内部的发展问题,也可以将这些设想应用于其他欠发展地区以及乡村地区;它既可以从古代的城市形态中提炼而出,也可以顺利地应用于当代的现实环境之中。

  迄今为止,城市设计仍然缺乏一种足以能够赋予该学科以整体性的基础性观点,从而使之难以形成一种严谨的学科结构。城市设计更为经常地被理解为个别天才的创新行为、历史偶然性或者技术变化的随机结果,充满了历史主义、实用主义、科技主义、折中主义和经验主义,从而难以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框架内寻求对其由来的解释,这些观点共同阻滞着实质性的理论发展。

  对于当前的城市设计研究,可能最为迫切的任务仍然还是在于它的学科基础。如果城市设计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还存在一种特定的研究领域吗?以往有关城市设计的公共性议题在当前的环境中还有现实意义吗?

  3. 城市设计的角色变迁

  在当前信息化的全球经济和网络社会的时代背景中,传统的城市空间由于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制度而正在转变着原有的含义,通过传统城市设计方法所进行的空问整合也变得更加难以可行。但是与此同时,这种趋势并不表明城市设计在当前城市环境中的效力将会急剧下降。作为一种可视系统,一个美好的城市形态在任何社会中的价值始终不会湮没。或许恰恰相反,它所能发挥的作用将会远胜以往。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设计的主要目标就是创造丰富诱人的景观,它影响着城市空间的生产方式,并与一个城市发展的动力之源紧密关联,成为直接调动经济力量的重要因素,从而成为城市竞争的新基础。在这个资源稀缺、经济波动、充满竞争的世界上,各类城市政府都在积极寻求独立发展的机遇,寻求企业家、开发商的支持,从而导致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处在一种被危机、被激发的状态。它们希望能够通过更加优美宜人的环境特征来吸引更多的职场精英,并且由此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在世界舞台上获得更好的前景,从而也就可能从中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当前流行的城市设计正在失去作为公共物品的特质,而是成为一种更加具体、更有针对的空间营销工具。如果有什么可以被理解为本质性的变迁,那么可以这样进行归纳,当前的城市设计正在从一种“公共性制度”转化为一种“空间的生产”。

  4. 一个好的城市形态

  如果将视角转向城市设计的实际层面,那么几乎所有的观点都会赞同,城市设计的具体目标就是实现一个好的城市形态。当人们通过建造城市来为生活提供更加舒适的环境时,美学意图也是同等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它通过形式表达来构造一种社会认同因素,这也是人们在城市环境中进行社会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和体现美学意图既是建筑的两个永恒主题,也是城市的两个永恒主题。然而什么是“一种美好城市形态”?这一问题必定没有一个标准化的答案,其解答过程需要放置到它所属于的那个时代背景中去进行。

  为了理解城市形态的构造过程,揭示它们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联,人们应当辨识那些影响空间结构调整与城市意义转型的机制,因而就会涉及以下一系列的问题:一个特定的城市形态的成因是什么?它应当是由谁?并且如何?通过什么方式生产出来?

  为了将这样一种不够清晰的表达转化成为一种略有条理的理解,有必要回复到更为基本的层面上,去探讨一个城市形态在某种社会环境中的基本意义,以及它是如何适应于时代变化而进行调整的。

  5. 作为社会过程的城市设计

  一座城市的形态构成不仅仅是材料、体量、色彩与高度的组合,它也是使用、流动、感知、心理联想,是城市意义的历史叠合及其形式表达,是随着时间、文化和社群而变化的表征体系。

  城市形态的塑造伴随着城市的起源而开始出现,并深植于文明社会的发展。这种行为不仅赋予一个城市社会以具体的视觉形式,同时也将它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人类社会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也是一种使城市设计获得其自身独特性的那种因素。这种行为可以凝聚某个地域的文化潜质,重新诠释来自外部世界的各类影响力,使得城市设计从根本上和其他的艺术及科学有所区别。

  在一种扩展领域中去讨论城市设计的理论,其目的不是去形成一种新的有关城市设计的形式化理论,而是在于探究历史结构与城市意义之间的根源关系,找出社会经济变革与城市形态变迁之间复杂的互动机制。这需要一个能够解释城市形态(当然也包括美好城市的形式)是如何生产出来的理论,同时也需要一个有足够弹性的理论视野,以解释不同背景下城市的功能和形式的生产与操作。

  如果将视野转向一种扩展性的领域,那么将会看到,城市设计是一门研究城市的物质形态如何形成以及演进的学科,城市设计不仅仅是设汁城市的技艺,也是关于城市如何生长变化的学问。它研究文明如何在空间形态中被呈现,研究特定的城市形态如何得以产生的过程。

  为了真正理解城市何以为城市,就必须从抽象的社会科学走入人类经验和创造过程的领域,同时也不能将城市空间仅仅视为一种历史文化的静态容器,城市空间的具体形态是对人们的生存世界的符号性表达,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进化。它们体现着整个的哲学、意识形态、概念体系以及多种多样的观察方式,从而使得人们居处的空间也充盈着象征、联想与记忆。

  因此,在理论成为一种对实践进行指导的工具之前,它首先需要承担的就是对于现实世界的解释。通过理论,有可能达成一种针对城市设计的理解,但不可能获得一种针对城市设计的普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它的答案只有在具体的时间与空间中去获得。

  

  (文章来源:《城市规划学刊》2014第1期总第214期:53-58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