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中心刊物» 第二十五期» 学术研究25

规划新理念——雄安规划体会

规划新理念——雄安规划体会

杨保军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01 协同

第一,竞争能够激发个体潜力,但协同能够提升整体效益。过去,作为利益主体的各个城市之间相互竞争,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也付出了高昂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成本,难以持续。在生态文明时代,围绕共同的目标,建立责任和命运共同体,追求协同发展是明智选择;第二,改革开放以来,先是通过乡镇工业化,优化了生产要素的配置结构,获取了结构效益。然后推动城市化,使生产要素通过空间上的集中,获取报酬递增的规模效益。接下来,将通过城市群内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获取分工效益。当然,分工必然会带来交易成本,因此,通过一体化的制度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行政壁垒,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分工效益。国外有学者研究行政边界对城市群的影响,不同城市的法律、法规、关税、标准、操作流程等不同,会增加经济活动的成本,通过价格波动计算,量化到空间上,就是一体化程度越高,行政边界越窄,例如:纽约与新泽西的边界距离为23公里,美国与加拿大的边界距离为46公里,而深圳与香港的边界距离为266公里,因此,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第三,城市问题需要从区域求解,这也引出了第二个关键词——疏解。

02 疏解

第一,超大城市的空间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要平衡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根据目标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一味追求做大做强,把什么都往里装。换言之,空间资源的配置应该与目标定位相契合;第二,城市越大,集聚的优质资源越多,吸引力就越大,这也符合集聚经济规律和人往高处走的社会发展规律,单纯控制人口难以奏效,而应借鉴大禹治水,堵疏结合;第三,集聚效应要发挥,城市病也要治理,才能兼顾经济活力和美好生活追求,因此,超大城市的主城区要控制扩张、疏解功能,而在外围培育新的增长点。换言之,单个城市的集中转变为面域的集聚,由此推动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

03 结构

第一,城市规划要尊重自然,响应气候,顺应规律,因地制宜,不能套用先验模式;第二,城市规划要借鉴历史,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前人的智慧要汲取,当代的经验要吸收,变化的趋势要把握,未来的愿景要展望。

04 生态

第一,“人与天调,然后天下之美生”,生态环境首先要保护好,其次要利用好,让它发挥功效,为美好生活增色。第二,生态空间不止于数量,生态系统和网络格局更加重要。第三,生态的本质是生物多样性,可以用生命来表征生态,如唐朝诗人张志和描写湖州的迷人春色:“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可以想见生态环境有多好!这种具象场景容易感知,胜过一系列抽象指标。

05 韧性

第一,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在增加,规划必须充分考虑韧性。第二,进化论有句格言:“最大的失败莫过于过去的成功。”某个物种在某种外部环境下,如果太过成功,说明它调动了所有能量去适应环境,不剩一丝余力,才能发挥到极致。一旦外部环境改变,就难以适应而遭淘汰。所以,过去的成功也许是未来的包袱。第三,需要重新审视以往效率优先式的布局模式,倡导组团布局、紧凑混合、有机联系、去中心化,并学习传统营建智慧,结合当代科技创新。

06 绿色

第一,绿色发展既包含绿色生产方式,更指向绿色生活方式。第二,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建造方式是城建领域大有作为的空间。第三,从观念和现实矛盾看,重点和难点在绿色出行。

07 创新

第一是创新要素的汇聚,最重要的创新要素是人才,持续创新则需要源头活水,因此,雄安必须有一流的大学。第二是创新空间的营造,要按照吸引目标人群的生活需求场景推演来生成空间模式。第三是创新生态的培育。

08 融合

第一,跨界融合是个趋势,也是一条创新路径;第二,功能融合是主流,欧洲一些城市有许多优秀案例,如社区停车楼,表皮景观化,底层做商业,顶层做运动场所。甚至垃圾焚烧厂也将顶部做成滑雪运动场。第三,空间融合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一个特征,空间规划中的“三区三线”的划分带有很深的工业文明印记,与城市用地分类、功能分区同属一个语境,应该研究改进。

09 文化

第一是文化自觉,全力保护好文化遗存,能保尽保是原则;第二是文化自信,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勇于传承,展现其当代价值和意义;第三是文化自强,保护与继承不是去复古,而是从中汲取智慧,助力创新。惟有创新,才能彰显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光大中国文化!

(文章来源:规划中国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