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中心刊物» 第二期2016.11» 学术研究

刘泓志 / 城市设计中的公共空间与人文思考

城市设计中的公共空间与人文思考

刘泓志

美国AECOM公司亚太区高级副总裁

1. 回归人性的城市设计

人类五感视觉(蓝天、白云、植物、色彩,眼睛可以理解一座城市,最直观的感受)、味觉(甜食、烤肉、炒菜、美食街,城市最直接的生活感受)、听觉(街道噪音、路边演奏、下雨、静夜)、嗅觉(花朵绽放、菜市场、食物出炉、烟雾、交通枢纽、河边垃圾)、触觉(河水、绘画、雕塑、城市肌理、拥堵路口、砖石路面、城市新旧的撞击的触感、我们一直在键盘上触摸我们的城市,而不是在其中),最后可以上升到综合性的感知(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场景、超体电影)。

2. 公共性与可识别性

(1)城市设计不只是形态,更是感知-赫尔辛基的自杀率忧郁症

(2)一个项目的成功可能是另外一个项目的失败,工程的可持续性

(3)“我要市民方便”

(4)城市的传统

(5)自行车体系,哥本哈根

(6)威尔士瓦伊,爱书人的圣地,呈现出城市的声音

(7)印度的“硅谷”,垃圾处理,通过网络平台教育孩子收集处理

(8)城市的特色不是设计语言,而是城市本身的自然所具有的特殊情态

3. 城与市

需要对以下各组名词的区别与联系进行思辨:

(1)行动规划与空间规划;

(2)市场与商场;

(3)场所与活动;

(4)城市交流与城市交通

(5)街道与车道;

(6)友善场所与人性空间;

(7)城市感官与城市景观;

(8)城市文化与城市传统;

(9)城市辨识度与城市地标性;

(10)遗产规划与城市更新;

(11)社区与小区;

(12)公共空间与开放空间。

中国城市发展向宏观战略倾斜,强规划或大规划思维冲刷城市设计的人本空间思考,公共空间成为城市发展的副产物:政策主导的城市、-工程主导的城市、 经济主导的城市。

中国城市的公共空间:城市界限的模糊,生活藩篱的加固。城市为快而建设,人文积淀流失;交通为动而规划,人文交流淡薄;空间为形而设计,人文内涵贫乏。经济主导的建设发展不全然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与活力发展的障碍,缺乏结合人本思维与文化意识的经济手段才是问题。

需要对中国公共空间实践的相关议题进行探讨:理念理论探讨追赶超前,设计实践力落后;政府与开发商资源主导,生活市场性被动;建筑与形式为城市签名,场所话语权薄弱;城市发展进程寻新求异,文化辨识度稀薄。

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在创新环境下的挑战与机遇:公共空间的角色与价值将进入结合城市人文需求与消费体验的新整合性需求。

4. 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建议重点

(1)街道-中国城市文化属性的线型公共空间;

(2)市场-中国市井文化的核心场所;

(3)邻里公园-打破小区藩篱的空间催化剂;

(4)公交节点-引导交通走向的交流新触媒;

(5)人文空间-提领城市品位的高辨识度场所。

“一座伟大的城市可以教会我们的东西是任何一所大学都无法完整传授的:真切的人性关爱、环境经历与成长带来的更多责任感、以及生存中绝对需要的相互依赖。”——赛斯.洛

(文章来源:根据2016北京城市设计国际高峰论坛发言整理,未经作者本人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