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中心刊物» 北京专辑1» 对话1

城市设计大讲堂 —— 中国城市设计发展 四十年:源头、实践、 数字技术新边疆

王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北京未来城市设计 高精尖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一、城市设计四十年发展历程

1978 年,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的 进程,城市设计也在 1980 年左右开 始在中国首次提出,并逶迤前行。最 初是学习美国、日本,甚至中国台湾 地区的做法,探索并初步建立了中国 的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架构(图 1)。

图 1. 国内外城市设计重要出版刊物沿革

1980 年,中国建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叶如棠部长提出建筑师有一个工作要关注,即城市设计。当时有这么一个说法,从上海红桥新区做城市 分区细化,到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城 市设计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像映秀、 北川,中规院当时就是用城市设计的方式做了很多的工作。

2013 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习总书记提出看山望水留住乡愁。后来 规划学会在 2014 年春节前后,到北京来开座谈会讲到这个问题。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12月份召开,公报里提到“全面开展”、“要加强”有四次之多。这两年也开展了 很多相关工作,例如城市工作管理办 法、57个城市级的试点城市等。北京城市副中心前年先做了155平方公里的总体城市设计竞赛和6个重点地区的城市设计,雄安新区起步区去年也是通过城市设计竞赛来启动这个地方的研究,可以看出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这个领域还是具有比较大的开放性,有很多的不同(图 2)。

图 2. 城市设计重要发展阶段

二、城市设计的概念和内涵

(一)城市设计的定义

建筑物之间的布局、相互之间的关系、建筑之间的领域,一栋建筑是建筑学,两三栋建筑在一起就是城市设计,也有人认为是形体方面的构思。拉杜普说“它是空间、时间含义和交往的一个组织者”,这对城市设计赋予了更多社会文化的含义。

城市设计主要做两件事情:一是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建构机理。因为主要针对对象还是城市空间的形态,不能说设计一个社会,设计一个文化,这都不是城市设计能做的事情,它可以帮助做这个事情,但解决不了这个事情。空间形态好不好、美不美、善不善,是否可持续,跟城市设计有很大的关系。城市形态到底如何建构?现在的研究工作在深入做这方面,是有科学的,是有内在原理的,是有一些 构成原则、规律的,而不是随心所欲的,不是因人而异的主观来判断的。 主观判断当然很重要,但不是所有东西都是因人而异的,那是有问题的。 二是场所营造。我们还是要创造空间,要创造环境,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规划层面去理解城市设计的问题, 感觉都是管理的问题也不对,城市设计是做设计的,是要出形态的(图 3)

图 3. 城市设计的作用及内涵

(二)城市设计的内涵

经过城市设计,塑造和协同管理城市 人居环境,作出有四个维度的品质空 间:一是有深度的设计,指有体验深 度,有感知深度,有识别内涵的概念; 二是有厚度的设计,包含历史、文化、 地域的概念;三是有温度的设计,要有公众参与、要有活力、要有社区、 要有共享;四是有精度的设计,城市 设计的尺度是相对的,不是城市设计就一定比建筑设计考虑因素大,所以形态、尺度,包括工程实施精度,都跟城市设计有关系。

(三)城市设计在中国面临的挑战

几十年来,中国城市规划帮助我们国家实现了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总体上比较健康的发展目标,但也应该看到在急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充裕规模和增量的城市特色 风貌、人居环境品质和当地文化内涵之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现行城市设计编制和管理体系内,长时间可有可无。一会儿是全过程都有城市设计,一会儿说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认识飘忽不定。在《城乡规划法》中也没有写进 “城市设计”四个字,变成一个缺位。 控规在一个较大尺度的城市地区的实施,是基于同质性和无差别的指标设定和管理的,我个人觉得这是造成城 市单调很重要的方面。

二是经济优先发展的思路导致规划权威性遭受挑战,并一再向资本和市场让步,同时一部分建筑师行为失范, 导致城市形态整体失控。行为失范就是说业主让你怎么做就怎么做。我总是觉得缺乏可靠、科学依据的刚性量化管控和本质上是新陈代谢的城市形态之间,始终存在内在的深刻矛盾。

(四)城市设计在中国发展的新动向

中国从新千年开始,特别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以来,随着快速城市化进程进入后半期,城市社会建设需求的一种转型。中国城市设计项目跟世界上相比,可能中国是目前产生城市设计数量最多的,而且是需求最旺盛的,也是我们学术探讨最活跃的一个领域。在国际上很少有那么大范围讨论这个问题的,因为发达国家城市建设都已经趋于成熟,中国研究呈现出后发活跃性、普遍性和探索性。

1. 面广量大

很多城市是全覆盖,特别是近年自上而下地推动成效显著。

2. 实施可能性较明显

在中国,即使是概念性的城市设计,也包含着很多明确近期实施的现实要 求。包括最早起步的深圳中心区的城 市设计、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 新区起步区等等,现在都是通过城市 设计工作营和国际竞赛来开始这个工 作的。

3. 尺度规模大、内容广泛

不只是做一点点小的广场、街道这么 细节的东西。中国城市设计一直在社 会发展、土地管理和资源分配等方面 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这在世界上独 树一帜。中国城市设计发展和规划法 定体系的多层次、多象度结合是中国 城市设计一大特色,在国际上一般没 有这样的情况。

三、中国城市设计实践

(一)中国城市设计实践类型

1. 配合特定城市法定规划的城市设计

使城市设计在法定科学规划的前置导控下可以更加具有操作的实效性,帮助规划去实操,并对城市环境品质提升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图 4)

图 4. 南京总体城市设计

2. 概念性的城市设计

针对城市中一些尚存在多重选择和建设开发可能性的用地,往往通过一个 概念性的城市设计来收集大家的想法,头脑风暴。有的时候可能是突发性的城市事件,比如开奥运会、世博 会、园博会等等。这种事件引领下, 组织大纲性、思路性城市设计概念的研讨在中国也非常普遍,做得也非常多(图 5)

图 5. 广州海鸥岛旅游策划和城市设计

3. 特定的主题性城市设计

比如北京大栅栏地区以旧城更新改造为主题,与区域内的开发利用相结合,可能是针对一条街、一个广场或一个片区的城市设计等等。也有其他的,比如色彩城市设计、雕塑城市设计、路灯城市标志系统也是主题性城市设计。这些年在中国都有这样一些内容。

在北京,虽然有代表国家形象的天安门广场这样一种非常开阔的空间,但是现在也有后海、世贸天阶、三里屯等一些活力空间,针对市民社会的活力再生,引发各种主题性的城市设计,这是很重要的(图 6)

图 6. 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

4. 由建筑师主导的地段城市设计或建筑群城市设计

往往项目是落定的,有确定业主的,组织一个确定的团队来做(图 7)

图 7. 杭州市钱江金融城城市设计

四、数字技术下的城市设计

最近移动互联网、AI、大数据的发展, 给城市设计发展带来很多新的技术和 科学方法(图 8-10)。

图 8. 数据获取技术        图 9. 数据分析技术        图 10. 数据可视化技术

 

(一)数字化城市设计的主要特征

1. 多重尺度的设计对象

在数字化集成的支撑下,可以对大尺 度空间进行较为快速、准确的认知, 城市设计走向大尺度成为可能。同 时,城市各个片区之间协同、联动, 区域间边界模糊,跳出区域空间看待 空间整体也成为大势所趋。也就是说 不能盯着所做的这个区域,而应该在 一个更大背景下看它在整个系统中是 什么位置(图 11-14)

图 11. 总体层面设计        图 12. 片区层面设计        图 13. 地段层面设计

图 14. 城市肌理鸟瞰

2. 数字量化的设计方法

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方法是全新的世 界认知、知识体系和方法的建构,不 是先前用画草图、视觉认知、感知认 知的方法(图 15)

图 15. 基于 GIS 的南京老城高度空间形态研究

3. 人机互动的设计过程

人机互动的数字化城市设计,强调价 值观和设计创意与多源大数据量化集 成的有机结合,具有包容发展变化和 持续优化纠错的属性,通过设置有一 定值域“容错”进而实现系统的正常 运转(图 16)

图 16. 大数据三维动态全息仿真可视平台

(二)设计过程的变革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发生了比较大的变 化,传统数据是一种采样数据,而今天用的是多元信息数据。今天数据当 中,包括一些新数据,如互联网、自 媒体等等,都可以成为我们设计的要 素。现在种类很多,数据相对比较 全,过去只是定性、外部、宏观的观 察,到今天可能是微观的个体感知和 体验,比如街景、网络、微博,都可 能成为我们今天的元素。

常规的城市设计过程,过去是传统数 据,是跟直观认知、感知有关的数据 或一般的统计数据,相对依赖专家经 验的判断,是基于局部的信息和个人 化的分析模型。成果相对比较发散, 可能会产生直接、局部的最优解。

数字化的城市设计是互动的,是反复 多重校验的互动决策过程,是在更加 全面的社会认知基础上的综合判定, 趋向于相对收敛的和复杂的整体最优 解。设计决策不再是导向一个固定的 决策,而是有上下、有阈值的合理的决策空间区间,来应对城市发展中不 可避免的不确定性(图 17)

图 17. 综合面向多对象的多向量数据与数字化技术数据方法汇总

人机互动的过程,不仅我们自己这么 做的过程中要贯彻这个原则,今后市 民能够有一些互动参与,都有可视化 的问题。

通过很多数据,把一个更加立体、多维、活力的城市呈现在我们的设计对 象中。这时候再做设计时,判断、决策、下笔就不会那么草率。首先面对这些数据,有些有交集、有些有矛盾、 权重如何考虑。这时候做的城市设计 的决策才是比较好的,我描述成是一 个向真理趋近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 有了科学技术的支撑(图 18)

图 18. 城市社交网络分析

基于经典城市风貌研究的理论和大尺度城市土地属性科学建模评价的数字化平台的结合之后,实际上把管底线 和管好进行了一个结合。因为特色是管好,数字化的平台是管底线。

五、结论

1. 在城市设计专业方面,是从萌芽、成长、壮大到春华秋实,是逶迤前行 的四十年。

2. 在理论方法方面,是从本土设计体系草创、建构到逐渐成熟的四十年。

3. 在技术手段方面,是从定性到定性、定量结合,由经验到理性,再到理性的校准的四十年,现在慢慢往科学化方向去走。

4. 在工程实践方面,是从少到多,从局部实践到多层级、面广量大的四十年。

5. 从国际比较上讲,是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的四十年。我们认为在数字化的时代,我们与国外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而且中国有空间市场的需求和专业业务的研究需求,这在国际上都没有。所以我们在国际上应该走到 比较领先的位置。

 

本文节选自王建国院士在北京市规划国土委讲座内容)

 

王建国院士采访实录

问题1:请您谈一谈目前城市设计在城 市规划体系中的位置?

当前在中国特定的法定规划体系引导 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背景下,我认为城 市设计和城市规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 联。特别是在大尺度的总体城市设计 和片区城市设计的层面,城市设计在 法定规划体系中的作用体现的更加明 显,它是规划深化的一种工具、途径 和手段。

同时我也认为,城市设计自身又有其 不同于规划的一些内容,比如它对形 态空间美学和艺术的把控、对历史文 化传承和城市社区活力的关注、对山 水园林和自然要素的综合把控等,这 些都是建立在人的体验和感知基础上 的一种学科专业特征。中国城市设计 在城市规划体系中既能够发挥很好的 助手作用,也是规划体系中一个不可 或缺的部分,又有其特有的设计对象 和相关设计原理。

问题2:请您结合住建部公布的《城市 设计管理办法》,您认为在北京应如何 开展相关工作?

从全国范围来说,地域和地区差异性 很大,东西南北都要贯彻中央城市工 作会议和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要 求。现在又提出要理顺美好生活与不

平衡、不充分矛盾之间的关系,我认 为城市设计可以来改善这两者之间的 关系。

在北京如果使用《城市设计管理办 法》,完全可以有一些创造性的使用 方式和自我发挥的余地。任何一种规 范或者条例的产生,都是在对象存在 很大差异性情况下提出的。《城市设 计管理办法》是为了让中国的城市设 计能够达到一个基本的水准而制定 的,通过这个管理办法,可以促进产 生好的和有用的城市设计,同时具有 一定的普适性意义,但其针对性肯定 是不够的。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国家最高定位 的一座城市,我们应该更多地在此基 础上来对北京的文化禀赋和首都地位 进行定位。针对国际交流和交往中心 等来进行定位,从而重新深化《城市 设计管理办法》中的部分内容,可以 发挥其中一部分内容,甚至可以创造 一些在当前的管理办法中还没有的内 容,这都应该是北京城市设计中应有 的工作与特色。

问题3:请您比较欧美等发达国家,您 认为对我国城市设计制度化、法定化有 何借鉴意义?

我觉得在大尺度空间发展方面,欧美 的模式在中国基本上很难直接借鉴。 而城市宏观发展模式上,过去的田园 城市,包括当时大伦敦规划决定的以 城镇体系性的架构来防止大城市过度 膨胀和扩张的一些做法和措施,中国 是可以进行借鉴的。

但是,由于各个国家土地制度、社会 制度等很多东西有差别,中国走的路

和西方必然也会有很大差别。个人反 而觉得,可能在一些历史城市的旧城 更新改造、历史遗产保护这类城市设 计案例中,欧美优秀案例的做法我们 可以借鉴的东西更多,包括一些广场 的复兴、街道复兴,步行体系、城市 家具设计等。国外一些城市实施的公 众参与方式等也是可以借鉴的。

问题4:请问您对多源大数据在城市设 计中的角色怎样看待?它对于城市的管 控有着怎样的改变?

多源大数据的信息遴选是一个重要的 问题。在总体层面上,是跟城市设计 的形态直接或者间接相关的一些数 据,应该有一个针对性的收集,但不 需要收集所有的数据。所以对数据要 有一个分析和判断, 把与我们有关 的数据找出来。因此,我们首先还是 要定义特定的城市设计工作任务到底 要干什么,根据这个来找到所需要的 数据库类型。今天我们用的是新的多 源数据,现在城市各个系统都陆续拥 有了自己的信息平台,所以才有了做 数字化城市设计的可能。换句话说, 十年前可能做不了这件事,比如百度 热度、业态 POI、谷歌图片上传等, 很多年前根本没有这些。

有了这些手段之后,确实给城市设计 认知识别城市这样一个复杂系统带来 了一种如虎添翼的感觉,大数据帮助 我们更为精准地去认知、判别超出我 们个体感知、认知尺度的城市空间中 发生的一些情况,这是很重要的设计 前提,其实城市规划也是一样。

(本文节选自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 新中心对王建国院士的采访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