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中心动态

突破!北京建筑大学牵头荣获4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9月10日上午,北京市委、市政府举行2019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等领导同志出席大会并向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颁奖。会议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崔述强主持。

北京建筑大学兼职教授、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中心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马克·梵·洛斯德莱特荣获2019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国际合作中关村奖,这是全市首届国际合作中关村奖三位获奖者之一,是全市唯一一位来自高等学校的获奖者,也是学校历史上首次获得国际合作中关村奖。此外,北京建筑大学还有3项牵头成果荣获2019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学校2019年牵头申报的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全部获奖,是“十三五”期间首次获省部级政府科技奖励一等奖;牵头获奖数量创历史新高,成为牵头获奖数量最多的市属高校,位列全市高校第4位。北京建筑大学获奖成果第一完成人李爱群教授、李海燕教授、徐剑研究员,马克·梵·洛斯德莱特院士国内第一合作人郝晓地教授,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有关负责同志等参加大会。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侯君舒为马克·梵·洛斯德莱特院士颁发国际合作中关村奖,其国内第一合作人郝晓地教授上台领奖。马克·梵·洛斯德莱特是北京建筑大学兼职教授,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中—荷未来污水处理技术研发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等多国院士。他推动厌氧氨氧化技术在中国工程化应用,推进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国内自主研发速度,加快反硝化除磷技术在中国工程应用,普及数学模拟技术在工艺设计及运行优化方面的应用;实时为我国进行国内技术培训并举办学术讲座,推动学术界与企业界良性合作;构建“学术国际化,技术社会化”产学研模式。

李爱群教授团队完成的成果“高性能隔震建筑系列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荣获2019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城市高速发展,引发了高层住宅和地铁上盖等复杂隔震建筑的建设需求。该类建筑长期存在“设计理论缺乏针对性”、“设计方法缺乏层次性”、“关键装置缺乏高效性”和“施工验收缺乏规范性”等问题,亟需构建高性能隔震建筑系列关键技术。团队创新发展了高性能隔震结构设计理论;突破了高性能隔震结构多层次设计方法;研制了系列功能可调控高性能隔震装置;主编了3部国家行业标准,促进了高性能隔震建筑的高质量建设。成果应用于国际上总面积最大的地铁上盖层间隔震建筑群、国际上最大面积和最高抗震设防要求的高层隔震住宅群等50余项重要工程,为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供了地震安全保障。

李海燕教授团队完成的成果“高稳态高安全的雨水径流污染全过程多重控制技术及应用”荣获2019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团队针对净化设施运行不稳定、雨水利用水质安全性低等共性瓶颈难题,建立了基于径流污染控制的雨水设施规模设计新方法,创新集成了“源头负荷削减—传输过程多方位控制—末端深度净化安全保障”全过程径流污染控制技术,保障系统运行稳定性和水质安全。成果服务面积达7000余万平方米,年源头径流控制雨水量2500万立方米,雨水资源化系统年均节水量达600 余万立方米,生态岸线恢复10余公里,径流污染削减率超过50%。

季节教授团队完成的成果“沥青路面快速、低排放养护技术及应用”荣获2019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团队针对沥青路面养护在北京超大交通与节能减排刚性约束下“传统决策不适用、快速养护时效短、低碳材料不耐久”卡脖子问题,在理论、材料、工艺、装备、标准方面实现突破,开发了多源数据融合的路面低碳养护决策系统,构建了快速-长效的路面预防养护技术,破解了超级都市区沥青路面快速、低排放养护难题。成果在北京应用超4000公里,并推广到交通运输部科技示范工程等10余省10000余公里工程,树立了“综合施工效率提高3倍、有害气体排放减少90%、效益费用比提高30%”的路面养护新标杆,列入国家和交通运输部节能技术推广目录,引领了全国道路科技进步。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工作,成立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不断加大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力度,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扎实有效推进校地深度融合发展,激励产出创新性成果,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涌现出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十三五”期间,学校共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70项,这些成果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支撑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支撑北京高质量发展,为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积蓄了新动能,为提升学校内涵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推进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注入了新动力。

据悉,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首次设立突出贡献中关村奖、杰出青年中关村奖、国际合作中关村奖,薛其坤等2人荣获突出贡献中关村奖,摘得北京科学技术最高奖桂冠,文再文等6人荣获杰出青年中关村奖,马克·梵·洛斯德莱特等3人荣获国际合作中关村奖;首次分设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共154项成果获奖,包括自然科学奖15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技术发明奖12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6项;科学技术进步奖127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3项,二等奖93项。

北京建筑大学获2019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