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中心刊物» 疫情专辑» 疫情防控学术观点与科研论文汇编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数据战略(庄惟敏)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数据战略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庄惟敏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在给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造成重大影响之外,对城市发展、建筑设计及未来人居环境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们看到在疫情发展之初,人们完全没有意识到一些和城市生活紧密相关的普普通通的集市、菜市场会成为公众的焦点。原本这些以利用城市灵活空余空间,本着就近、便利、临时、便民的原则,以出租摊位和经济核算方式为主导而设定空间布局的菜市场、海鲜市场没有考量这些场所空间在使用过程中,人流分布情况、人员行为特征、主要流线关系,以及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等指标,也没有相应的经验数据和文本资料的留存。所以碰到突发事件,只能一事一议,判断和决策缺乏理性依据,更谈不到量化的精准决策,因为原本就缺乏数据的支撑。

事实上,人工建成环境千百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到今天,它理应是一个经验和数据积累的结果,今天的建筑比以往的建筑要更加有优越性,其根本的逻辑原发点就是建立在已有的数据基础之上的完善与革新。今天的城市和建筑的成就可以说是比较既往建筑,不断的更新和进步而来的。这种比较与更新,除了在建筑历史文化的文脉延续与继承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基于对既有建筑使用过程中的不断检讨、分析和优化,也就是使用后评估。通过对建筑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的使用后的评估分析、数据采集及相应的数据库建立,来研究建筑针对于使用者的使用效果,针对于投资者同一类项目建造的经验与教训,以及行业的未来发展中此类建筑的标准规范和指标体系。这种逻辑思考的原则正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建筑与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点。

今天信息时代背景下,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2015 年 9 月 5 日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将数据资源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我国在近些年若干次重大突发事件中,都表现出来由于数据库的不健全、数据资源的不足,而带来的第一时间决策不利,造成了时间的浪费与不可弥补的损失。

此次疫情中一项重要的决策,就是启动以体育馆、会展中心和工业建筑改造为方舱医院的工程,为最大限度地迅速收治确诊患者创造了可能,但它能否成为世界各国抗疫的借鉴经验却值得我们思考。我们针对此类方舱医院改造中的室内分区、流线设置、空气质量,使用者心理等开展使用后评估,希望总结哪些经验可以继承,哪些教训值得借鉴,在今后的同类项目操作中如何优化等,然而非常遗憾,随着疫情的逐渐好转,方舱医院在不长的时间内关闭了,有些后评估没有全面展开。面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需要提供随时可以提取的可用数据库,包括各类公共建筑策划数据库的后评估数据库,并且要从系统关联性角度,将其发展建设为人居环境的重要数据资源,并将评估数据纳入智慧城市建设、将评估结果纳入城市防灾减灾系统是未来一段时间城市和建筑领域的重要任务。

公共建筑作为城市和乡村空间重要的资源,需要不断修正和提高运行效率、挖掘空间潜力,在可知可控的前提下做好应急准备,并在城市整体应急响应机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作出应有的贡献。当前,是需要大数据、智慧科技支撑的紧迫时期,依托于评估数据支撑的现代化城市管理可以大大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优化城市资源,应对突发事件决策更加精准有力。

构建城乡公共建筑动态评估统筹规划数据平台,弥补以往对城乡公共建筑后评估的缺失,拓展城市公共建筑后评估的广度和深度。运用数字孪生、机器学习等新型数据科学技术,实现动态搜集、实时反馈,数据纳入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建立公共建筑后评估数据库。解决公共建筑缺乏系统地、动态地后评估和数据搜集问题,提升公共建筑后评估覆盖率、完善公共建筑全生命周期监管机制,建立智慧城市的公共建筑“神经元”,尤其是城市应急系统的数据机制。同时,提升后评估反馈建筑策划的实际效果,完善“前策划-后评估”的联动作用。逐步建立完善城乡公共建筑动态后评估平台。

在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交汇融合的当下,数据资源更是成为全球的战略要点,谁占据了数据资源,谁就能够先发制人、谁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决策。所以,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估数据库的建立,不仅是为建筑更好看、更好用,而是作为国家战略决策的基础储备,它也是国家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基本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