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中心刊物» 疫情专辑» 关于疫情防控与城市复工复产建议

北京建筑大学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学术委员、国际咨询委员关于疫情防控与城市复工复产建议

仇保兴

国务院“放管服”协调小组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原国家SARS防治小组成员、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对重点外贸企业、物流快递企业、小微企业给予重点帮扶等优惠政策;强化全国公共防疫和治疗体系建设方案;加强乡村治理和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尽快补齐当地公共卫生和防疫设施不足的短板;积极推进各地智慧城市、公共信息系统、智慧社区精细管理系统,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建议地方政府领导在实施疫情管控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手机信令和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网格式精细化管理等方式,推进无接触式商务活动、在线咨询等方式,加强信息统筹、数据共享,实事求是分类指导,最大化地提高科学管控的方法和手段,把各方面的损失降到最低。

建议采取封城措施的城市通过建立分级医疗体系、确保物资基本供给、加强公共场地督查等政策,科学理性应对封城措施,确保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确保城内民众生活质量和防疫治疗工作的正常、科学开展。

建议在医疗支援方式上,仿照四川灾后重建模式实施“对口包干防疫医疗”政策,就近安排自身防疫任务较轻的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对口医治湖北各市县患者。武汉市区由军队医院包干、每个援助省或城市由省市卫健委副主任带队抽调下属医院技术骨干携带必要器材和药物援助对口市县治疗防疫等,才能远期培育提升湖北省各市县医疗防疫能力、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和扩大有效投资。


崔愷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建筑学报》主编、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

城市建设的从业者,应反思当代城市建设在应对公共卫生领域方面的薄弱之处。在城市治理中更关注各类临时应急设施的配备和预案规划,思考什么才是大众需要的健康、安全的人居环境,希望在疫情退去之后,关于人居环境安全健康的讨论和研究能够形成一批成果,推广实施,为不可预知的下一次灾情做好准备。


王建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严重的疫情给现代城市设计带来了值得反思的问题,建议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积极利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制定科学合理对策,将历史乡愁传承与现代健康城镇建设共同发展,并重新梳理各类建筑设计和规范,研究制定兼顾城乡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社会活力充沛、舒适美观宜人的综合性防灾规范和建设标准,同时,未来中国城市规划和建筑规范的修订、更新和完善绝不能只针对新冠肺炎病毒,而应是多目标优化的工作。


庄惟敏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面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要构建包括各类公共建筑策划数据库的后评估数据库、城乡公共建筑动态评估统筹规划数据平台,拓展城市公共建筑后评估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后评估反馈建筑策划的实际效果。要从系统关联性角度,将其发展建设为人居环境的重要数据资源,将评估数据纳入智慧城市建设、将评估结果纳入城市防灾减灾系统是未来一段时间城市和建筑领域的重要任务。这项措施是作为国家战略决策的基础储备,也是国家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基本依据。


李德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建议采用网络精准隔离,逐步取代大范围物理隔离或封城;疫情紧急状态下,由决策机构(如公安部)决定是否强制启动手机信令,结合卫健委确诊和疑似数据,利用人员轨迹,精准确定密切接触者;疫情常态化下的复工复产,建议启动新一轮智慧城市建设,即CIM+物联网+米级精度室内外手机定位,获得旡缝位置轨迹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应急管理的实时精准系统,可以先在社区或学校建设试验。


江亿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制冷学会“抗击新冠肺炎空调系统专家小组”组长

针对疫情防控期间集中空调使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何做好防护,返程复工需要乘坐火车、地铁等公共交通注意事项等疫情期间的热点问题建议:尽可能采用大开外窗,加大自然通风,尽可能关闭回风阀,开始全新风运行。对于一些没有外窗的房间和公共区域,应停用集中空调。在公共场合,应佩戴口罩,减少交叉感染。


刘泓志

AECOM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战略与发展负责人、大中华区城市策略咨询负责人、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

在社会治理上,建议由单一的政府主体转移到政府、市场、社区三大主体共治模式,促进空间治理与社会治理的双向赋能,施行跨边界、跨领域的全域共治,以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来建构城市资源配置与公共服务的能力,才能让传统城市管理进化为现代城市治理。

在公共空间发挥防控作用上,建议强化科技赋能与多场景应用。城市在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面前,与隔离同样重要的是连结——连结城市的空间与资源网络,以此来维护城市的基本运作能力,以期尽早恢复往日的城市状态与市民生活。面对疫情,公共空间能够为城市筑起一道有力的防御墙。灵活运用公共空间,依靠前瞻规划和高效机制,利用科技赋能的公共资源网络,能够迅速将公共空间转变为防控疫情的缓冲地带,为紧急状态下的城市提供稳定力量。

在疫情下的城市规划设计与运营方面,建议积极探索如何通过物理空间去优化社会空间的环境品质,如何突破静态空间设施的产品功能去进化城市的动态响应机制与资源配给能力。疫情过后,行业将迎来更多横向整合的技术融合以应对未来城市需求的发展变化,跨行业的运营模式、跨专业的技术路径以及跨时间的空间思维,将成为这场战“疫”带给我们的新的可能性。


赵少灵

AECOM副总裁

在复产复工的公共交通供给方式上,因上班乘坐公交会增加感染的机率,如果可以的话,建议相关企业和单位可派车在定点接员工上下班;如企业或单位人员不太多,也可以借鉴校车接送孩子上学的方式,到家庭和办公地点接送员工,每个人按指定的时间下楼上车。同时,也可以考虑方仓式的职工宿舍,平时不回家,周末再回。这样也可以减少在社会上交叉感染的机率。


李志国

北京建筑大学文法学院教授

建议推行柔性社工服务,社会服务志愿者与结束隔离期的入境中外人士建立义工帮扶关系,在协助解难、送温暖缓解紧张情绪、柔性政策宣导等方面发挥作用。同时,建议实施准军事化管理的制度规范:餐厅、影院等公共聚集场所强制实施安全距离标准;工厂复工、中小学和大学复课,应严格控制车间、教室和餐厅等公共空间座位间隔距离以及宿舍居住人数,强制实施空间距离标准。


张健钦

北京建筑大学测绘学院教授

建议建立新冠肺炎疫情城市个体仿真模型及评估系统,对疫情的趋势进行分析,对后续各种复工等措施造成的风险进行模拟和评估,模拟病毒在城市中的传播,也能够为以后类似的病毒传染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