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中心刊物» 第三十一期» 学术研究31

从空间形式创作到空间基因分析

从空间形式创作到空间基因分析

段进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空间基因研究的技术应用,可促使规划设计基本流程从2阶段转向3阶段,实现规划设计的“在地性”,避免采用统一模式面对千差万别的城市,导致不尊重历史和自然的设计弊端,提供城市建设与自然保护、文化传承共赢的有效设计路径,有利于推动城市规划设计从空间形式创作到空间基因分析的方向性转变。

1 从创作到演绎的方向性转变

一般规划设计方法可以分为两个基本阶段,第一阶段是田野调查和资料分析,第二阶段是设计创意和规划导控。这其中有两个风险,一是模式套用,二是主观臆想。前者,来自于设计师群体对其他城市经验模式的学习、研究和总结,以形态类型、规范和一般原理的形式套用在新的设计对象中,其风险是不顾设计对象的自然人文特点,导致千城一面。例如,在有的山地城市设计方案中,也模仿平原城市的“方格路网、几轴几带”,破坏自然山水,城市文化特色丧失。后者,则反其道而行之,过分强调纯粹来自个人喜好的“创意”,把奇怪当特色,是产生奇奇怪怪建筑、广场、城市风貌的主要原因。

结合空间基因研究,形成空间基因识别提取、解析评价到传承导控的技术体系,加入到传统的规划设计流程中,可以借助空间基因承载地域特有信息,维护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谐关系的特点,为设计师的创意提供一个具有在地性的结构性空间框架。在这样的结构性框架下进行创意性的设计演绎,不仅可以“记得住乡愁”,而且使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形成的和谐关系可持续发展。

2 “空间基因”分析导控技术体系

基于“空间基因”分析导控的规划设计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空间基因的识别提取、解析评价和传承导控3个方面。

第一,空间基因的识别提取。通过问卷法、文献法、访谈法、对比法等基础性方法,从复杂的城市形态中提炼出独特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组织模式,为空间基因的解析评价和传承导控奠定基础。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地代表性原则,并不是所有现存的形态组合模式都是“空间基因”,这种组合模式必须稳定存在、具有地方代表性并形成广泛共识。

例如,苏州古城历史悠久,现状的空间组合模式是多样的,有非常有特点的,也有和其他城市类似的,但其特色性空间组合是相对有限的。结合太湖流域聚落的田野调查、吴良镛等老一辈专家的研究基础和苏州市民的共同意向,经过多重筛选,识别提取出具有共识性的“四角山水”“城中园,园中城”“水陆双棋盘网格”“廊空间”“粉墙黛瓦”等空间基因。这些空间基因缺少哪一个都会损害苏州的城市特色,如果这些基因控制住了,苏州的整体特色就能延续。而其他的方面,不需要面面俱到,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需求演绎、发展。

第二,空间基因的解析评价。空间基因识别提取出来后,就需要通过一系列宏观微观的空间分析方法,对空间基因的具体空间要素及其组织方式进行客观分析。在这方面,空间研究中积累了众多的分析手段,如元素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网络分析法、空间构型分析法等,近年来也有更多的空间分析方法不断涌现⑧。空间基因解析以此为基础,从各种空间维度来分析空间基因构成的独特性,并且考察信息的承载和外显特征的稳定性。例如,在苏州“水陆双棋盘网格”基因的结构分析中,确定了“序结构”“地形关系”“街道网络和水系”“尺度”“功能序列”等5个特征因子,对其进行空间组织的解析,考察在特色文化表达、城水和谐关系上的控制性作用。这个阶段为空间基因的传承导控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

第三,空间基因的传承导控。其要点是将传统的分要素系统控制方法转变为以空间基因为导向的综合导控方法。再以苏州为例,如果将苏州古城分为街道系统的规划设计、水系的规划设计等,那就存在各自根据自己的原理进行控制,整体形不成苏州空间特色的问题。而以空间基因为导向的综合导控,就是把空间基因作为一个约束目标,将要素系统组合进行综合设计导控,以具有靶向性的方式达成空间基因的保护、强化和传承。1998年的《苏州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课题组就已经将空间基因的传承导控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相结合,吴良镛、周干峙、齐康院士等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评价“是一项带有开拓性的工作,不但在实践上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在学术上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经过20年的发展,该方法也已经应用在《雄安新区规划技术指南》、全国《城市设计技术导则》等技术文件的研究编制中。对于正在形成的新的国家空间规划体系,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文章来源:《城市规划》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