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中心刊物» 第七期201704» 学术研究

杨锐/风景园林学与城市设计的渊源和联系

  风景园林学与城市设计的渊源和联系

  杨锐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主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秘书长

  1 中国传统风景园林与城市设计的融合

  因受到天人和谐营建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的风景园林与城市设计向有融通之妙。古代城市的选址极其重视山水格局,择形胜之地而居之。在具体的城市规划营建中,主持城市建设的地方官吏都将大地山水与风景园林建设作为构造城市结构的关键因素。五代十国时期的钱镠家族规划建设杭州城,保留西湖景观,因湖建城;唐宋时期的白居易、苏东坡,力排众议治理西湖发展风景,形成了历史上典型的天堂人居;唐代宇文凯主持两京规划,十分重视都城山水轴线的构建,营长安、洛阳城分别因借子午谷与伊阙形成南北轴线,奠定城市格局;元代刘秉忠、郭守敬经营元大都,将大面积水面纳入城市中心地带,在水面的东边建立了“中心阁”,作为都城的中心坐标,并以此确定城市南北中轴线,布局皇城,又引西郊水系与城中水面连接,构建了区域尺度的风景园林体系,奠定了城市结构。当代中国城市设计的发展,从传统城市中吸收智慧,已成发展中国特色城市设计的重要途径。钱学森提出的“山水城市”的理论,吴良镛提出的“山-水-城”模式以及融合自然与人工的“人居环境”整体论概念,都强调城市设计与风景园林的结合,并将其作为一个中国化的居住环境理想,可见根源于中国本土文化的风景园林与城市设计的联系由来已久,如今式微,但理想犹在。

  2 西方现代风景园林学起源与城市设计的关联

  英国与美国现代风景园林学的发展都和现代城市文明的探索活动紧密联系。1846年, 英国伯肯海德公园建成,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公园”,其诞生是为了应对英国工业革命快速发展导致的城市居住环境的恶化。从此,城市公园作为城市设计的核心要素开始被重视,引导了城市设计的改革,也代表了英国风景园林专业的转型。在美国,公认为现代风景园林学之父的奥姆斯特德有很多实践都与城市设计相关。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推动废除奴隶制,推进公平、民主的美国梦,并将这种理想寄托在城市设计中,致力于通过公园和公园系统改造城市环境。

  3 现代城市建设理念践行中风景园林学的持续贡献

  20世纪20年代,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提出“田园城市”的畅想,该理念后因霍华德的著作《明日的田园城市》闻名于世,其注重卫星城镇布局、绿隔建设和丰富的城市绿地的科学设置。

  70年代初,“生态城市”的概念被提出, 其设计与建设注重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强调保护风景与生态系统,制止城市蔓延,强调和谐社区。时任宾夕法尼亚大学风景园林学系主任的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中倡导的生态规划原则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指导,风景园林领域也成了生态规划研究的重要阵地。

  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设立“健康城市工程”项目。这一理念中的城市设计强调对绿色空间的科学规划设计、工业废弃地的调查、运动与休闲场所的建设,也引领风景园林学更加关注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90年代,城市生态/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被广泛接受,运用这一理念开展的城市设计更加重视对城市自然系统的再造,关注于其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的效能。

  1996年,景观都市主义的概念被提出来, 倡导以景观取代建筑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基本建筑单元,“景观”成为重新设计城市的媒介,并倡导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等学科的多学科融合,创造新的语汇改造人类居住环境。

  2008年,中国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目标。一时间,城市形态与碳排放的研究成为热门,成为引领城市设计的又一切入点,风景园林领域则及时关注城乡生态绿地空间对大气温室气体含量产生的影响,作出积极贡献。

  2009年,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组织了主题为“生态都巿主义:未来可选择且可持续的城市”的全球性会议。“生态都巿主义作为一种新的伦理学和美学观念,将生态与城市联系起来,而不是生硬地割裂,是从多尺度、多学科的角度来应对快速城市化的问题”。风景园林学的相关学者在本次会议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4年,面向低影响开发建设的“海绵城市”概念在中国普及开来,旨在解决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转变排水防涝思路,维持与恢复城市场地的自然水文特征。

  

  (文章来源:中国园林2016年03期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