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中心刊物» 第六期2017.03» 学术研究

王凯 / 城市化要补课更要上新课

  王   凯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1978年至今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历史的积淀,是在补课,补过去我们城市化发展太慢的课,或者说是计划经济带来的城市化严重滞后的课。京津冀城市群的崛起,会是中国国力的提升,和经济发展从南往北推进形成的具有高端目标的,在政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即将进入高水平发展阶段的城市群。这种发展有别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在国际影响力方面的作用也将远远超过这两个区域。

  从历史的角度看,从新中国成立以后60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城市化近30年的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前30年历史上的包袱,换句话说,就是历史的压力带来当前城市化快速发展。从1949年到1978年前30年,我国迅速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前提却是建立在牺牲农民利益高积累的基础上的。由于当时的国情无法为农民进城提供足够的物资,我国推行了二元户籍制度,阻止农民进城。1978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不到20%。这无论从世界范围来看,还是跟周边国家来比都是相当低的,所以我们现在是在补课。

  近期广州在改革户籍制度方面的尝试开了个好头,是我们该做而多年没有做的一件事情。国家今年年初提出将逐步放开中小城市户籍制度,也是在看各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这些都预示着户籍制度将逐步松动。这是市场的推力使然,1978年以后我们实行的是改革开放的政策,也就是市场化的模式,过去相对固化的经济体制逐步向开放的、灵活的市场经济结构转变,这带来人员、资金、生产资料等方方面面的流动,其中也带来了农民进城。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民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开始进城,90年代以后,我国实行以对外出口为导向的经济结构,整个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区。市场经济的这个推力把中西部地区上亿的富余劳动力吸引到了东部,这对中国30年的改革发展起到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让我们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像最近发生的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可以说这种代价是惨重的。

  随着沿海地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不断换代,大量从事制造业的工人会寻找适合自己知识水平和生存能力的城市打工、定居。真正要形成一个完全开放的、产业合理分工的最终带来整个国家层面相对科学合理结构的国家,要有个过程,其中必然伴随痛苦、不平。

  从全面的、长远的角度分析,2007年全世界的城市化水平是50%,当年中国达到44.7%,2009年达到46.7%,总的来说我们还处在世界平均水平线以下。根据我们曾经做过的一个预测,到2011年、2012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接近50%,达到5年前世界平均水平。

  尽管如此,这个数字依然重要,因为50%相当于是个坎,是个标志,意味着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第一次进入了一个城市社会,十二五期间中国将真正进入一个城市化的转变,而且这个速度、规模还会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继续往前推进,到203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66%之间。这意味着从现在到2030年将有3亿多的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这将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移民,也将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态势,对原有的城市和即将新建的城市提出了挑战,无论是人口、空间还是基础设施都面临巨大的压力。在这一挑战面前,从城市政府的角度来讲,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观。一些城市仅仅将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加看作城市化的看法太片面,导致城市一味考虑如何多占地获得GDP的效益,却没有通过切实解决就业、住房、上学、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让新增人口成为实实在在的城市居民,让农民彻底变成市民。真正的城市化是一个产业结构的城市化,人的身份的城市化,生活质量的城市化,至少是一个区域嬗变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一定要认识到城市化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鉴于此,城市规划设计人员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要有前瞻性,要为城市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要对2030年前中国的城市化还会呈不断加速发展的态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2030年前的城市发展做出远景、预见,对2030年以后做出预警,让城市的发展多一些弹性。另外,规划人员还要通过高质量、高水平的规划,为人们提供高品质的人居环境、高效率的交通服务、高质量的市政设施包括水处理、垃圾处理。与发达国家高质量的城市化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在快速发展时期,要从大规划、大发展、大布局向细节延伸。

  在城市化的发展上,要坚持多路径原则。像长三角或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已经从最早的发展中心城市逐步扩展到一个网络化的时代,是一个新型的经济高度发达时期的城市化。而成都走的是城乡统筹的城市化,周边很多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已经从农业生产,转向采摘、钓鱼、旅游等休闲观光农业。这也是一种城市化,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或者城市市民和农民在收入和经济上互补发展的城市化,是一个健康的城市化。希望这种模式能够发展下去,而不要把农村又改造成高楼大厦,把农民变成城市工业化的一分子。

  一个好的规划需要做到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好的城市规划要有历史观和前瞻性。 作为一个规划师,要看当下也要看未来还要看历史。这有益于规划师做当下的决策,也有利于我们对历史的继承和未来的开启。

  第二,好的城市规划要有区域观。引用美国著名规划学家芒福德的名言——好的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认为这说明城市的发生和发展都是在一个区域里出现的,要认清自己在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将功能发挥到极致。

  第三,好的城市规划要对城市发展客观条件进行分析。一个城市跟一个人一样有优缺点,像北京,优点在于人力资源、教育资源、高校资源、文化资源,有最好的国家影响度,以及几十年大量的经济积累。劣势在于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紧缺。他掰着手指头说,北京虽然面积达16400平方公里,但三分之二是山区,可用土地面积大概只有6000多平方公里,其中还包括农田、水系、湿地、林地,把这些除掉,真正可用土地大概只有2400—2500平方公里。

  第四,好的城市规划需要客观判断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也就是说,要给出城市为什么发展的理由。动力机制里很重要的就是多元动力,现在这个问题被简单化了,仅仅被认为是经济动力,经济动力就变成了工业动力,工业动力又变成了开发区建设。从一些旅游城市如大理、丽江、周庄、平遥靠旅游带动城市发展来看还是不错的,遗憾的是,将工业作为城市单一发展动力机制的问题还很严重。

  第五,好的城市规划要有好的空间组织和人居环境建设。 一个好的规划归根结底还是在做空间,通过合理布局住区、交通、商业网点、医疗设施、教育资源,做到功能相对混合、比较匹配,为人们提供好的人居环境。

  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城市比乡村的经济效益要高,产值要高,带来的文化冲击、思想碰撞也有别于乡村,但城市的生活质量就一定比农村高吗?城市是让我们生活更美好了吗?这是需要反思的。”

  做一个好的规划师或好的规划是很难的,并且不是一个规划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规划本身是分层次、分专业的,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总体到专项的系统工程。

  

  (文章来源:城市化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