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中心刊物» 第三十六期» 学术研究36

聚生态智慧 筑山水人居

聚生态智慧 筑山水人居

胡洁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风景园林研究中心主任


一、迎接大变革的时代

改革开放后,近20年的城市建设进入到一个火热的时代,它的推动力是经济增长、房地产开发,是以经济为中心的高速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和城市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病和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2019年4月28日,习主席在北京世园会开幕式致辞:

“现在,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纳入中国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将不断展现在世人面前。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

从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至今,规划设计行业面临着转型:从单一的GDP和经济发展为导向,向以追求人民幸福感、获得感为导向的全民普惠时代转变。生态文明建设伴随着经济发展建设,变成了一个更加综合、全面的发展目标。生态修复工作需要解决前些年因快速城镇化而导致的生态不平衡、环境污染等问题。

1. 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相关理论及实践经验

如今的规划行业,应更加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要更加关注我国传统生态智慧的相关思想和脉络。

《管子·乘马》中提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这种说法跟今天规划行业中提到的新词“LID”——低影响开发的理念非常相似。城市建设首先应尊重自然,充分利用城市山水格局;其次要研究中国传统风水里的自然生态观,把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与规划设计师们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总结出来的思想进行结合。

2. 欧美自然环境与城市建设关系的相关理论

聚生态智慧,不光只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同时要学习西方的生态思想。1869年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这正是在欧洲工业文明带来的城市污染和城市病爆发之后,提出来的一种从城市规划、城市布局角度上解决问题的思路。

奥姆斯特德是著名的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者,但是他的贡献远大于此。他在波士顿所做的翡翠项链,是一个结构型的贯穿全市的绿地生态系统的设计,这跟今天的绿地系统规划、生态系统规划相辅相成,所以他被尊称为整个风景园林大系统规划的先驱和创始人。

在60、70年代的美国,伊安·麦克哈格提出了“设计结合自然”,是对城市建设导致自然环境破坏的总结。他提出与自然平衡相处、和谐共融的思想,成为今天国际风景园林行业的主导思想。

在麦克哈格之后,瓦尔德海姆、詹姆斯·科纳提出了景观都市主义的概念,把市政基础设施、垃圾厂、排水、污水处理等与风景园林和绿色化相结合。

3. 当代人地关系理论研究

我国当代人地关系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钱学森提出的山水城市理论。即城市建设需要进行系统整体的考虑,城市规划、建筑和园林应该综合起来,城市建设中技术和艺术要进行整合,应该用园林艺术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表现中国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明观。

同时,吴良镛先生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也提出需要将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作为一个整合的设计系统,营造“山-水-城”这样一个“山水城市”的理想模式。

二、社会生态实践相关体系

在十八大之后的大变革和转型中,习主席多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的见水,记得住乡愁”,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

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提到,“公园城市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公园城市积极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是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是诗意栖居的美学价值,是以文化人的人文价值,是绿色低碳的经济价值,是简约健康的生活价值。”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

近期规划行业结构调整之后,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建设部、国家林草局对环境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指导意见和新的空间体系规划任务。其工作模式首先要以政府部门决策为首位,其次要以规划技术团队进行系统专业的整合规划,然后要以科研单位和大学作为学术和理论方面的支撑,最后需要进行系统性的工程建设和公众参与。

以我多年在清华同衡规划院的工作经验来看,我们是一个有远见的规划院。我院有50多个专业所,十几年来以专业整合、专业磨合、专业配合为工作模式,这种训练是配合今天多专业、多工种进行系统性的空间体系规划的前奏。

四、社会生态实践的有效程序

在原来的规划设计的程序上,最前期的策划规划,是由规划局为责任单位;中期详细设计,是由建设局或园林局为责任单位;建设之后的运营维护,是由运营公司为责任理单位。这种纵向切断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严重影响了后期项目实施完整性、整体性和运营效率。

如今,我们希望整个空间系统规划,能够建立一种自始至终的全流程式的服务,是一种前后搭接的工作模式。这种模式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最近的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规划中有所体现,就是在前期规划中要把后期运营的方案拿出来,确定后期运营的团队、资金来源,甚至运营管理团队在前期规划中就要参与,并且整体统筹、共同发展。同时,最终使用人群也应参与前期规划,搭建一个全程协调管理方案。我们的理想是融会贯通,浑然一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所以,“多规合一”是一个不同专业版块、权利主体之间的磨合、退让的过程。我所理解的多规合一是圆桌式的,大家平等的,不同部门、不同专业,一个讨论、试错、调整、磨合,甚至吵架的全过程。而在此过程中,主导权往往在甲方和主管市长,规划师作为参与者,应该跟社会相关的社会政治学、经济学、治理、空间、建筑、园林、交通市政等整个过程是从头到尾参与磨合。

最终检验这个项目能否成功的标准之一,是建成之后运营效果的好坏。只有各专业之间做到融会贯通,才可以实现“多规合一”。

(文章来源:清华同衡规划播报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