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中心刊物» 第十九期201804» 学术研究201804

边兰春:国内城市发展阶段下的城市设计转型

  

  国内城市发展阶段下的城市设计转型

  边兰春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亨利·丘吉尔(Henry S. Churchill) 在《城市即人民》一书中重申了“城市属于它的人民”这一基本思想,一座城市的社会和物质状况实际上是她的人民最终决定的(亨利·丘吉尔,2016)。城市设计应回归和重申这一概念,倡导城市的“人民性”,作为一项最能体现城市公共属性,最能反馈市民生活需求的一项社会实践工程,更应充分体现城市以人民为中心,城市设计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从“社会-空间”视角剖析我国城市设计的发展进程,对城市设计实践的改善和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转型发展与城市设计核心内容的变化

  在我国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城市设计实践工作重点存在差异。

  1980年代,社会从经济总量匮乏进入到了经济总量增长阶段,城市设计的概念也在这一时期被引入我国,并较快地得到重视和传播(周干峙,1981)。1990 年代城市开始了大量的功能区开发,城乡开始分化,这一时期除了总量增加,社会需求也产生分化,不同类型的开发区、科技园区和其它园区纷纷出现,推动了对城市设计方法的讨论,“总体城市设计”等大尺度城市工作开始兴起(扈万泰,郭恩章,1998)。

  2000年后,城市高速发展并表现出巨型城市与区域联动两个特征。城市发展进入了强大的动力催化阶段,各地新城和新区的开发建设速度规模都在加快,城市设计成为塑造地方标志和表现区域竞争力的有利工具。此外,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一些吸引全球视线的城市设计项目先后实施(唐燕,2015),从城市设计的视角看,其彰显国家崛起形象的作用被广泛接受。

  2010年代后,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和城乡建设环境的很多问题开始显现出来,补足过去在科学发展,环境保护,生态认识方面的欠缺,日渐达成共识,进入了追求美丽中国的阶段。城市设计的讨论开始深入到具体工作怎么落地,怎么能有法治化的地位以及怎样实现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产生更大的的影响等方面(段进,兰文龙,等,2017)。

  新时期城市设计的核心内容,应从为国家崛起,区域竞争和建设城市标志服务,更多地转向到对市民生活的关注。在我国当下的城市设计转型过程中,“宏大叙事场景”与“日常生活空间”应该定量齐观(王建国,2012),在关注城市设计的基本特征,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应重点讨论多尺度的城市生活和空间环境特征,切实地塑造出属于人民的城市活力空间。

 

  2 转型发展与城市设计多维视角的丰富

  目前有关城市设计的理解和讨论进入到非常丰富和多元的阶段,而新趋势下再次思考城市设计定义的核心内容和城市设计研究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讨论城市设计的英文表达已经从civic design(市政设计) 变为urban design(城市设计),而现今urbanism(城市主义) 一词也被加上许多限定词来描述城市设计, 比如new urbanism、streeturbanism等一些概念的使用。城市设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蓝图,而是建立在一个多元尺度的实践、博弈机制平台,同时又是技术工具支持和公共政策的载体,由此决定了urban design一词在当下已经不足以来概括城市设计的复杂性和对城市空间塑造的研究。

  迈达尼普尔在《Urban design, spaceand society》一书中用urbanism来描述和扩展城市设计的定义和内涵,提出连接型,再生型,包容型,生态型和社会空间型等多种类型的城市主义(Madanipour,2014),聚焦城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城市设计的本质应该是满足与美好生活的需要相关联的社会-空间设计,需要考虑很多要素,如规划要素、政策要素、实施过程要素、策划要素、项目要素、人的要素等,其内涵必然是不断丰富的。因此urbanism的概念应该有包含规划的思维,设计的手段,管理和引导的过程在里面,应是多学科的,其与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的融合,都有利于对城市设计综合的把握和理解。

 

  3 转型发展与城市设计价值导向的评判

  城市设计的价值体系,人的认知体系,空间形态的发展方式之间存在内在联系,需要统一看待。城市设计的价值体系是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条件下试图以城市设计为手段来实现城市发展理想模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基本原则(王一,2011),需要基于使用功能,行为心理,视觉美学和历史文化等要素,注重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紧密合作才能促进设计的成功(Barnet,1983)。

  维护公共利益应作为价值评价体系最核心的内容,但在促进公共空间发育,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和满足公共生活需求的同时,需要尊重私人领域的权利。城市设计的受益方应是多元的主体,包括投资者,开发商和使用者,好的城市设计依赖于投资者和开发商的输入,只有对私人权利有足够的尊重才有可能在最大程度上推进和实现公共利益,并最终让使用者受益于更好的空间环境品质。此外,城市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的可行性,通过合理的组织倡导公众的多元参与,实现社会有序,充满活力的发展。

  城市设计对公共利益的维护主要体现在公共空间与社会服务方面,具体包括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强地方文化认同,促进社会生活的联系和增强多元途径的可达性。在此价值导向的基础上,一个优秀的城市设计等于一个系统的规划(plan),基于公共政策(policy) 的有效引导和实施过程(process) 的有效控制管理,并在一系列行动策划(program) 之后,最后通过实践工程项目(project) 的形式下不断实现,而这一过程的核心始终是人(people)。人的参与,监督和体验是城市设计发展和前进的恒久动力。

 

  4 总结

  新时代我国城市设计实践在转型过程中必须通过社会与空间的交互过程发挥关键作用,并通过三个方面的内容来阐释。一是通过对城市认识的分析提出城市设计的时空特征,即它的过去可以追溯一段历史时期,现在反映了当下复杂的社会需求,一个理想城市的特征应当是一个空间弹性有序,充满经济活力的时空状态,不宜过度追求一次到位的建设结果。二是结合城市社会需求分析,提出城市设计的目标不仅仅是空间的塑造,更应是对理想社会生活的引导。在应对城市化挑战的同时,城市设计所体现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塑造目标应当被重视。三是对我国城市设计实践工作进行回顾和反思,提出好的城市设计应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角度综合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设计和开发、建设与管理的内在联系,理解城市的生活是空间塑造最重要的目标。

  最后,城市设计在它追求的过程中应该体现出一种“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的精神。对待城市发展规律抱以科学求实的态度,认清城市空间塑造的内在机制;对待社会人群需求充满人文关怀的精神,把握城市空间塑造的核心目标;对待空间环境品质追求文化艺术品位的创造,探求城市空间塑造的未来愿景。

  (文章来源:《城市规划学刊》2018#1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