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中心刊物» 第二十期201805» 学术研究201805

阮仪三:继承“天人合一”的优秀传统

  继承“天人合一”的优秀传统

  阮仪三

  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天人合一”,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当人类开始聚居,建立城市时,就把天时、地利、人和放在第一位。古代的先智们在许多言论中都有反映,如:《管子·乘马》,“凡立国度,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则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对后世筑城多有启迪。纵观我国许多著名的古城大多遵循了这些原则,非常讲究城址的山川地脉,妥于安排城市的位址以及城市与周围山川的联系。在城市内部也从来不大拆大建改变原来的地形地貌。2500年前伍子胥在规划建设苏州城时就提出了“象天法地,相土尝水,立水陆门八,造大城”,《越绝书》的名言。仔细阅读这几个字,中间含有丰富的哲理,建造一座城不仅要遵循在天地中的地位,还要仔细地研究、观察它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然后考虑到苏州处于水网地区,要有河流进城,立八个陆门,八个水门,才能满足这个大城市的需要。苏州古城现在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看来,古人的智慧还在指导着今人的实践,你不按照着“天人合一”的原则,大自然就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你。

  苏州古城在宋代就绘有著名的《平江图》,图上画出了三横四直的主河和纵横交错的街河。宋代的《吴郡志》上写道:“吴郡号为泽国,因震泽(指太湖)巨浸,东接五湖,又东注入城门,纵横交错,居民赖以灌溉,凡舟楫舆贩,悉由是而旁通焉,故桥梁是为多”。《吴郡图经续记》上也有一段文字:“隋开皇九年,平陈之后,江左遭乱。十一年,杨素帅师平之,以苏城尝被围,非涉险之地,奏徙于古城西南横山之东,黄山之下。唐武徳末,复其旧,盖知地势之不可迁也”。这是说隋代曾因苏州原地无险可据,可是过不了三十年,苏州还是在原地复兴了。这是由于苏州城里的房舍虽然在战争中被破坏了,而这些河道与苏州人民的生活休戚相关,是千百年经营的命脉,人民是不会轻易抛弃的,所以,另择新址是不符人民的意愿的,也是脱离了人和、地利的实情。

  被称为“东方威尼斯”的苏州城,在1940年代,城里河道总长80km,而现在填掉了许多,因为水运消失了,都改成了公路,河道又失去了治理,都成了垃圾河,河水又脏又臭,填埋河道拆桥修路,成为重要的市政工程。到1972年,河道填去了一半,只剩下38km长了。河少了,既排水不畅,下大雨又不能积蓄余水,这样从1970年代开始,城里下大雨就常常要遭水淹,财产遭受严重损失。最苦的是老百姓,几乎家家进水,那时际都用木马桶,水一淹马桶就翻了,苦不堪言。后来在城里装了大水泵,一下雨就赶快启泵排水,一直至今。

  我在1997年做的苏州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就按明代的河渠图着意地恢复已被填没的河道,这些老河道上,还没有大的房屋与设施,重新挖出来是可能的,虽然现在小河与城市交通还有居民的日常生活关系似乎不密切了,但这是苏州古老的命脉,保护苏州城里的河,也就能保住一分苏州古城的神韵,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天人合一的历史典范。

  无独有偶,去年武汉、南昌都被淹了城,也都说是把原有的湖泊填掉造成的。我曾经做过湖南凤凰古城和浙江慈溪古城的规划,都对他们不注意河道的保护作严肃的批评,凤凰是在沱江两岸增建房屋,缩小了河面,又把原来过河的汀步桥墩改建成楼阁式的拱桥,硬是阻断了河水,于是发大水,历史上从未被水淹过的小镇遭了大灾;慈溪也是填掉了好几条大河遭了灾,这些城市的领导人我都当面说过狠话,这些话都应验了,吃苦头的是老百姓,领导人说不定早就因为发展城市经济建设有功升官了。

  所以,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高、大、洋、怪异,而要从老祖宗、老家园、老乡情里去寻觅、去思考,从根上来思考,一句话“天人合一”,回归自然。

  (文章来源:城市规划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