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中心刊物» 北京专辑4» 研究4

以《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设计导则》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

中国城市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北京面临着新的建设要求。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作为城市空间的核心要素之一,街道空间是城市空间最为基本的骨架。它与城市功能紧密关联:街道空间是城市道路交通功能和基础设施的重要承载空间;它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街道空间既是城市公共活动最为频繁发生的场所,也是人们获取城市印象、寄托城市情感的重要对象。提升街道为主的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成为满足居民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需求、推进首都核心功能强化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形势下,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牵头组织编制完成了《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将街道设计作为当前加强城市设计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对既有城市更新治理模式进行转型和创新,推动城市街道成为展示大国首都形象,彰显人民城市精神,体现文化名城内涵,打造城市治理典范的重要窗口(图1)。

 

图1. 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设计导则

一、工作组织

按照专家领衔、公众参与、多元协作的原则,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联合交通、城市管理等相关主管部门,融合城市设计、规划、建筑、交通、景观、市政、公共艺术、大数据等多元技术团队,吸纳NGO 组织、自媒体及公众等民间力量,搭建了全过程、多元化的开放协作机制,历时一年,通过导则编制不断引导全社会对街道管理的关注和价值导向,推进多方理念共识,为下一步街道的共管共治奠定基础(图2)。

图2. 导则编制开放协作平台

(一)专家领衔

邀请吴良镛、崔愷、王建国、吴志强院士为导则把关方向,组织潘公凯、汪光焘等30 余位相关领域领衔专家进行了研讨审议,组织清华大学、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等众多智囊参与编写,对标国内外14 个城市和地区的街道导则和规范标准。

(二)公众参与

编制过程中组织了《北京街道行走体验调查》,收集有效问卷2046份,市民建议千余条,梳理形成国子监街、菊儿胡同、五道营胡同等20条最美街道,总结市民关注街道的9大方面,并针对关注重点归纳出现状街道乱象,深入剖析问题症结。

(三)多元协作

会同市交通委、市城管委、市园林绿化局等相关主管部门共同研究,组织设计单位、实施部门召开了近百场技术协调会,组织北建大、北工大、市政院、百度、高德等技术顾问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天津大学志愿者团队参与技术论证和成果表达,征求了15个政府部门、16个区政府以及8家专业公司的书面意见并逐项落实。

二、核心内容及亮点

(一)贯彻新时代精神,推进理念转变

《导则》立足首都街道特质,结合大数据及公众调查,深入挖掘当前街道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着力推进政府部门由以往的“管理”向“治理”角色转变,旗帜鲜明地引导街道治理理念转变,即从以车优先转变为以人优先;从道路红线内管控转变为街道空间整体管控;从部门多头管理转变为平台统筹管控;从政府单一管理转变为协同共治。并在《导则》基础上形成了公众宣传册,探索各部门及社会公众协同共建解决街道治理难题(图3)。

 

图3. 《更美的街道,更好的北京》公众宣传册

(二)落实总规要求,细化可实施技术策略

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导则》紧密围绕总规要求,明确了分区分类全流程设计管控要点,面向各类街道使用者需求,优化街道空间资源配置,加强空间复合利用,聚焦空间协同设计、精细化设计等方面提出了可实施、有针对性的技术要求和具体策略,激发街道活力,提升街道人性化设计水平。

(三)同步制定相关政策,保障管理机制创新

为推进导则理念落实,我委同步研究制定了《关于实施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设计导则提升街道治理水平的指导意见》(报审稿)。

针对当前街道管理权责交叉的关键问题,聚焦街道治理体制创新,探索建立明确治理主体——搭建协同平台——保障专项基金——公众评估监督的全流程闭环管控体系,并将下一步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主管部门,为保障街道治理统筹推进做出有益探索。针对当前街道突出乱象,会同各部门提出了近期专项治理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