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中心刊物» 北京专辑3» 对话

包容与共享——聚焦北京无障碍空间环境品质提升

吕世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残联无障碍环境建设推进办公室主任

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确立为基本原则和重要内涵。加快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我国履行国际责任、展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权保障成就的重要方面。无障碍环境建设并非仅仅是针对残障人士的特殊服务,而是一项具有包容性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我们即将在2020年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人们已经在一般意义的吃穿住行上有了充分的获得感。但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与广大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成员的需求还不相适应。现实的不足督促我们要加大努力,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搭建融合平台和机制,倡导“共商共推、共融共享、共赢共行”理念,加强无障碍机构融合发展。二是整合社会力量,聚合优势资源,联合从事科研、信息化、无障碍事业、智能化信息产品研发的机构,构建一个全方位系统化的大平台。三是通过专业培训,提炼出科学有效的办法,让更多残疾朋友共享成果。

令人欣慰的是,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下,深入全面推进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中国无障碍事业发展已经迎来黄金时代。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全社会铺就一条无障碍康庄大路,共同为创造更好更美的无障碍家园而努力!

 

吕小泉:国家住建部无障碍专家委员会顾问、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专家委员会执行主任

北京作为世界闻名的首都,在城市无障碍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北京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赶上了西方发达国家无障碍建设一百多年的步伐,其中就有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人员的不懈追求。北京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的城市与场馆无障碍建设,满足了运动员与观众的需求,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与现代化大都市的无障碍需求相比较,与我国迅速老龄化的趋势相比较,北京的无障碍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是交通无障碍短板明显,尚无法满足人民无障碍出行的迫切需求;二是无障碍规划发展不够均匀,从中心城区到新建区域,无障碍公共卫生间、无障碍通道等从建设质量到分布范围都不够理想;三是无障碍管理与法规不完善,标准不系统、管理有漏洞、法规强制性不够;四是无障碍技术研发滞后,缺少高质量产品与高端技术品牌;五是缺乏稳定的无障碍经费投入,建设、工业、民政、科技等主管部门都没有无障碍专项经费。为迎接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北京正在持续奋进,克服短板,争取在无障碍建设上再创辉煌。

 

薛 峰: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直营总部)总建筑师、全国无障碍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成员

北京的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高度重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系统化设计与研究,着力系统地解决各类无障碍设施的系统化接驳,信息的无障碍互通,服务的无障碍共享。北京特别重视百姓无障碍出行的系统性换乘接驳和无障碍设施的精细化和人性化问题,使轨道交通、地面公交、步行、非机动车、出租车、小汽车交通之间无障碍高效接驳。通过无障碍的系统化改造提升,使北京的城市公共空间、建筑场地以及建筑内部空间三者之间实现无障碍设施由“点”到 “线和面”的系统性全面提升。

我们建筑师要清醒地认识到无障碍设计不仅是针对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的需要,而是提升城市品质所必备的功能之一,是方便所有人的设计。建筑师是实施责任人,应走入街巷,使社区和居民更自主地在建筑师的引导和管控下完成微介入式改造,做陪伴式的无障碍设计。总之,美丽的北京一定会是“畅行城市”,让所有行动不便者和需要帮助的人都能走遍任何想要去的地方,并得到相应的服务,一个都不能少!

 

邵 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全国无障碍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成员

每个人的生命周期中都会面临行动和感知的障碍,无障碍与每个生命的权利和自由密切相关。为了促进、保护和确保所有残疾人充分和平等地享有一切人权和基本自由,并促进对残疾人固有尊严的尊重,以“合理便利”与“通用设计”等理念与方法消除“基于残疾的歧视”是实现机会均等、切实参与、包容发展重要途径。

我们充分认识到当前人居环境的建设遵循“通用无障碍”原则的现实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并要从人居环境与基本服务无障碍、信息无障碍、确立通用无障碍发展的范式和多主体共同参与模式方面进行着手。首先,研究通用普适的无障碍目标与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关系,尊重差异,权衡并选择合理的目标与方式。其次,关注所有利益相关方以及各种行为与感知有不同障碍的群体。再次,督促相关政府部门以及所有利益相关方,在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与发展规划的制定中,充分纳入通用无障碍的理念和原则。最后,在遵守相关政策和法律的前提下,应当加强合作和交流,分享知识和经验,突破行业、领域等带来的壁垒,因为通用无障碍是所有人的福祉,需要所有人的投入。

 

焦 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绿色建筑研究所所长、全国无障碍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成员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30年间,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已经形成了法律法规保障,技术标准带动,重点项目示范表率的良性发展模式。展望北京市无障碍环境的发展,应努力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推动民众建立现代残疾观和无障碍意识,宣传社会融合理念;二是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国家保障民生、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体现”的落实;三是通过宣传培训,使得“无障碍环境是高品质的城市和建筑环境的重要部分”成为规划师、建筑师的共识;四是完善强制和鼓励相结合、法规和市场相结合的管理体系;五是关注残障人群的迫切要求,以问题和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务实认真的态度工作;六是加强建设全过程的监管,补齐运营、维护方面的短板。

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的核心是民众的无障碍意识的进步,以及在硬件设施、服务和信息方面建设的完善。有合理的体制机制保障,依靠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北京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但可以借力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达到更高的水平,而且可以期待形成一种更加完善科学的长效机制,推动北京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赵 林: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北京交科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综合交通规划分院副院长、全国无障碍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成员

城市道路空间作为居民出行的重要载体,其无障碍环境的建设程度直接决定着居民的出行质量,尤其对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等特殊群体独立、便捷、安全的出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时,需要考虑所有交通参与者的权益,在满足合理交通功能的前提下,统筹考虑无障碍设施的设置需求、设置数量及设置位置,构建城市道路空间的无障碍环境。城市道路空间的无障碍设计主要需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规范性,无障碍设施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标准进行设计;二是连续性,统筹设计各类无障碍设施,保证无障碍设施间的合理衔接;三是完整性,充分考虑视觉障碍者、肢体障碍者、言语障碍者等各类需求群体的无障碍需求;四是通用性,无障碍设计要融入到城市设计当中,满足通用设计的要求,并注重细节处理,最大程度的满足相关群体的通行及服务需求。

 

孙力扬: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设计总监

通过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北京市的无障碍建设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广大市民对包括信息无障碍在内的各种无障碍设施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举办给北京进一步完善无障碍环境提供了新的契机。

在实现无障碍发展的征程中,首先,必须要保证无障碍相关法律的严肃性,在建设实践过程中切实按照无障碍建设相关法律和规定实施,并且做到后期管理到位。其次,要积极宣传引导全社会认识到,无障碍环境建设并非只是顾及残障人的利益,每个人的生命周期中都会在不同阶段面临行动和感知的障碍,无障碍与每个生命的权利和自由密切相关。第三,要重视无障碍及通用设计相关理论和学术的研究以及适老适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目前欧美有20多所研究机构在科研与教育领域对无障碍和通用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我们也应该根据国情集“政用产学研”为一体,尽快制定相关的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