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中心刊物» 北京专辑2» 研究

构建整体秩序 彰显城市特色 —— 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要点

  2017 年 6 月,中央领导审议《北京 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 -2035 年)》 (以下简称“总规”)时提出,“要 加强城市设计和风貌管控”、“注重 城市建设基调的把控”。2017 年 9 月, 国务院批复总规时提出,要“保护城 市建筑风格的基调与多元化,打造首 都建设的精品力作”。

  按照中央领导及市领导指示精神,落 实总规相关要求,营造特色城市风貌, 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探索城市基调与 多元化科学策略与实施路径,北京市 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城市设计 处开展了北京城市基调与多元化的系 列研究工作,为北京城市基调管控及 后续各层面城市设计工作的开展提供 技术依据与指导。

  一、广泛采取多方参与的工作方式

  按照专家引领、公众参与的原则,市 规土委城市设计处会同市规划院、市 规划学会等单位,积极组织在京业内 12 位领衔专家团队、12 家技术单位、 12 所高校及热心首都规划事业的市 民群众,以特色专场论坛和定向征 集专题研究为主,以主题展览、问卷 调查、专业座谈为辅,开展北京城市 基调与多元化战略方案征集及研究工作,完成编制北京城市基调与多元化 战略方案总报告和白皮书。(图 1-2)

  

  图 1. 整体框架

  一、构建整体秩序

  构建整体秩序重点从“面”上展开, 主要对空间格局、景观风貌、建筑高 度、第五立面、城市色彩五个方面进 行管控。

  (一)空间格局管控

  规划建设中心城区通风廊道系统,推 进第一道、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绿色空间实施,塑造清晰有序的组团式城 市格局。

  建设完善中心城区通风廊道系统,提 升建成区整体空气流通性。到 2035 年形成 5 条宽度 500 米以上的一级通 风廊道,多条宽度 80 米以上的二级 通风廊道,远期形成通风廊道网络系 统。划入通风廊道的区域应严格控制 建设规模,逐步打通阻碍廊道连通的 关键节点。

  

  

  图 2.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规划图

  推进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公园建设。 到 2020 年绿色开敞空间占比由现状 35% 提高到 41% 左右,到 2035 年规 划绿地全部实现,绿色开敞空间占比 提高到 50% 左右。应重点加强各公 园间的联系,形成完善的公园体系。

  提高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绿色空间比 重,推进郊野公园建设。到 2020 年 绿色开敞空间占比由现状 59% 提高 到 63% 左右,到 2035 年提高到 70% 左右。绿隔地区应控制建设规模与建 筑高度,以小体量、中低层建筑为主, 减弱对整体空间形态的结构性影响。

  ( 二 ) 景观风貌分区

  中心城区形成古都风貌区、风貌控制 区、风貌引导区三类风貌区,统筹城 市建筑布局,协调城市景观风貌。

  古都风貌区(二环路以内),实行最 为严格的建筑风貌管控,严格控制区 域内建筑高度、体量、色彩与第五立 面等各项要素,逐步拆除或改造与古 都风貌不协调的建筑,实现对老城风 貌格局的整体保护。

  风貌控制区(二环路与三环路之间), 按照与古都风貌协调呼应的要求,细 化区域内对建筑高度、体量、立面的 管控要求,加强对传统建筑文化内涵 的现代表达。

  风貌引导区(三环路以外),处理好 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充分吸收传统建 筑元素,鼓励采用现代建筑设计手法 与材料,展现具有创新精神的时代特 征和首都特色 ( 图 3)。

  

  图 3. 景观风貌分区管控要点

  

  

  图 4. 市域风貌分区示意图

  ( 三 ) 建筑高度分区

  老城内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保持平缓 开阔的空间形态;老城外严格控制超 高层建筑(100 米以上)的高度和选 址布局。东、南部地区宜以中高层建 筑为主,服务城市发展格局;西、北 部地区宜以中低层建筑为主,引导城 市风貌与山水环境有机融合。

  

  图 5. 中心城建筑高度分区示意图

  

  图 6. 中轴线视廊控制区

  ( 四 ) 第五立面

  塑造肌理清晰、整洁有序的第五立面 空间秩序,营造与自然山水和谐相 融、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具有高度 可识别性的城市第五立面。包括历史 风貌地区、重点视廊区域及机场起降 区域三类重点管控区域。

  净化历史街区内部和各级文保单位周 边的建筑屋顶,对建筑体量、屋顶形 式、建筑色彩等进行综合引导,通过 视觉效果的改善烘托历史文化资源的 价值。通过建筑降层、屋顶改造、颜 色刷新、绿化遮挡等手段,保证视点 与视景之间的视线连通,塑造各具特 色的城市眺望景观。

  根据飞机起降视域范围划定管控区域,将机场建筑屋顶与大尺度绿化景 观、标志性夜景照明相结合,提升艺 术水准,营造令人印象深刻的城市印 象。

  ( 五 ) 城市色彩

  城市色彩应充分汲取古都五色系统精 髓,规范城市色彩使用,形成典雅庄 重协调的北京城市色彩形象,包括四 类重点管控区域。在城市重要景观 区、重要政务活动区、城市第一印象 区以及各新城中心地区内,构建若干 体现古都五色的色彩主旋律中心,积 极传承传统色彩文化。

  划定老城地区、平原区、山区三大管 控分区,分区调理城市色彩,对建筑、 设施、植被等提出色彩使用指导意 见,全面调和城市色彩。老城地区应 精雕细琢、治乱提纯,平原区应整治 杂色、突出层次,山区应呼应自然、 淡雅低调。

  二、彰显城市特色

  彰显城市特色从“线”与“点”上开 展,针对绿道蓝网、十字轴线、观山 视廊、地标节点、文脉地区五个方面 进行管控。

  ( 一 ) 绿道蓝网

  构建水城共生的蓝网系统和多功能、 多层次的绿道系统,全面提升中心城 区生态空间品质。

  绿道系统依托绿色空间、河湖水系、 风景名胜、历史文化等自然和人文资 源,构建层次鲜明、功能多样、内涵 丰富、顺畅便捷的绿道系统。

  

  图 7. 中心城区蓝网系统规划图

  

  

  图 8. 中心城区市级绿道系统规划图

  以市级绿道带动区级、社区级绿道建 设,形成市、区、社区三级绿道网络。 到 2020 年中心城区建成市、区、社 区三级绿道总长度由现状约 311 公里 增加到约 400 公里,到 2035 年增加 到约 750 公里。

  蓝网系统化由水体、滨水绿化廊道、 滨水空间共同组成。通过改善流域生 态环境、恢复历史水系、提高滨水空 间品质,将蓝网建设成为服务市民 生活、展现城市历史与现代魅力的亮 丽风景线。到 2020 年中心城区景观 水系岸线长度由现状约 180 公里增加 到约 300 公里,到 2035 年增加到约 500 公里。

  ( 二 ) 十字轴线

  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以国家行政、军事 管理、文化、国际交往功能为主,体 现庄严、沉稳、厚重、大气的形象气 质。协调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两侧城市 风貌,统筹城市空间格局,彰显大国 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

  城市整体色彩以中高明度、低饱和度 为主,避免出现艳丽的颜色,色彩沉 稳大气、相互协调。城市天际线韵律 和谐,统一规范整治城市第二天际 线。

  中轴线划分为北中轴延长线、北中 轴、老城中轴、南中轴和南中轴延长 线五个功能区。北中轴延长线营造消 隐入山林的自然山水格局,北中轴继 续完善奥林匹克中心区的国际交往、 国家体育文化功能,老城中轴线以是 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南中轴塑造南 城发展新引擎。

  

  

  图 9. 中轴线及其延长线

  南中轴延长线强化文化和生态功能。 中轴线视廊管控要求加强中轴线及其 延长线的建筑高度管控,保障以景山 万春亭为代表的多个传统制高点向轴 线南、北眺望形成清晰有序的视觉效 果。

  ( 三 ) 观山视廊

  形成银锭观山、钟鼓楼北望、太和殿 经玉渊潭西望、景山万春亭西望四条 由核心区向外眺望自然山体的景观视 廊。合理控制建筑体量、色彩等风貌 要素,形成近景城市建设与远景壮丽 山峦相协调的特色城市景观。

  银锭观山是传统“燕京八景”之一, 以银锭桥为观测点,以什刹海岸线夹 角为视域控制范围,划定该视线廊道 控制区。景山万春亭观北山,从景山 眺望西北山脉是北京都城营建的重要 景观视廊。景山万春亭观西山,从景 山向西北方向眺望,能够欣赏到以香 山地区为前景、以百花山 - 东灵山为 背景,层次丰富的山体景观。

 

  

  

  图 10. 中心城区中轴视廊建筑高度控制示意图

  ( 四 ) 地标节点

  严格控制超高层建筑(100 米以上) 的高度和选址布局,通过城市地标节 点的规划建设,统领三维形态秩序, 保障首都城市安全。中心城区的地标 节点主要包括一级地标、二级地标、 高度节点、特色节点。

  

  图 11. 中心城区地标节点规划示意图

  ( 五 ) 文脉地区

  挖掘近现代北京城市发展脉络与特色,保留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脉印记,划定管控范围,制定管控措施,展现北京完整连续的历史文明和多 元丰富的风貌特色。

  

  

  图 12. 文保单位及优秀近现代建筑分布图

  该《要点》重点对空间整体秩序和城市景观风貌提出刚性管控要求,对分区规划城市设计专题及整合跨行政区域的城市设计(包括两轴地区、 景观视廊、滨水地区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利于各区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地开展城 市特色研究,彰显各具特色的城市魅力。

  

  

  图 13. 其它历史文脉地区分布示意图

  

  (本文节选自《北京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要点》)

  [1] 1:本课题由市规划国土委城市设计处组织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详细规划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