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中心动态

保护宣南文化 我们在行动 纪念戊戌变法120周年和改革开放40周年—宣南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讨会在湖南会馆召开

在中国新时代、城市更新新时期,老城复兴进入有机更新2.0的新阶段,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将首次作为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之旅分会场,以独特的烂縵法源文化开启它的更新计划,活动于9月26日在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正式拉开帷幕。以烂缦胡同101号湖南会馆等为主要活动场地,沿烂缦胡同举行展览及活动40余个,启动法源寺街区更新计划,并以“我们的城市”为开放主题,引领公众参与并带来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城市·法·源“老城区可持续新生活”,陆续开展街区更新计划。

作为2018年北京国际设计周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分会场的活动项目之一,由北京宣房大德置业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建筑大学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北京设计联城CitylinX共同主办,9月27日在北京西城区湖南会馆召开的“纪念戊戌变法120周年和改革开放40周年—宣南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讨会”,特邀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和宣南文化的专家学者、从事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的设计单位代表、高校师生、原住民代表等相关人士参加,共同分享、交流各自领域与不同视角下的“法源印象”。

研讨会在上午9:00召开,分为两部分内容。上半场包括两个主题报告,由北京建筑大学王锐英教授主持。

在《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保护提升规划初步方案》成果介绍中,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设计院左玉罡,通过对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现状问题及价值特征的分析,指出该区域基于“文化彰显、百姓宜居、生态绿色、智慧高效、代际传承的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定位,力图实现“街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复兴;借鉴国内、国际宜居标准,打造北京老城街区保护的宜居典范;历史文化街区属于活态的文化遗产,依据其特殊性,保护规划注重街区功能和活力的提升,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目标,并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上对其物质空间及价值载体的保护与利用提出规划策略。

在《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价值挖掘研究》汇报交流中,北京建筑大学汤羽扬教授首先通过介绍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明代宣南坊内,强调它在宣南的核心位置;并在寺庙文化、士人文化、会馆文化、平民文化四个层面上解读“宣南文化”。其次在城市变迁视角下,汤羽扬以从城市到街区的时空维度,分析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特征,并探讨了在民主主义革命背景下,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会馆建筑特征,以及重要事件(人物)的影响。基于上述论述,她从记录北京城市变迁演化的空间地标、以湖南会馆为主体的寓乡会馆文化、孕育民主革命和中国人现代性启蒙地、城市边缘地区混居杂居公众记忆场所、“宣南”街巷肌理与建筑多样性代表区四个层面上讲述了对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价值的再认知,并提出对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下半场包括四个专题,由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秘书长梁欣立先生主持。

在《谭嗣同夜访法华寺》专题中,常华先生就谭嗣同夜访哪座法华寺展开阐释,并引经据典,指出谭袁深夜密谈发生在东城区的法华寺。

在《混居寓乡与杂居城市:宣南胡同与会馆的寓居文化》专题报告中,北京建筑大学王锐英研究员首先以地区历史场所及变迁的描述,展开文化宣南的意义解读,并提出“寓居:北京会馆文化的本质”、“混居寓乡:现代城市文明的危与机”等观点。其次“以北京的法场——最具社会动力的政治舞台”的研究视角,展开“菜市口/丞相胡同课题”研究,思考刑场与街市关系以及对民众生活的影响;清末、民初的交通通讯、士子官商的日常联系和文化发展关系;六君子们的相互联系和街区、会馆时空关系等问题。最后,王锐英以“我的胡同”为题,以居者的视角,由城市到建筑(会馆)、由历史到现在分享了他对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的记忆与期许。

在《北京法源寺历史街区绍兴会馆修缮与展示利用设计方案》专题报告中,北京建筑大学李春青副教授通过对绍兴会馆修缮与展示利用设计方案的介绍,在建筑层面上诠释对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价值内涵的解读与展现,并对建筑特色、建筑现状与残损原因、修缮方案、展示利用方案、分期实施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

中国文物学会会馆研究委员会理事、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理事、北京地方党史研究会会员、原宣武区教育局派出干部王克昌先生,引经据典,用历史说话,针对社会上对发生在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事件、出现的历史人物的谬传进行一一反驳,让我们看到一位满腹经纶、治学严谨的老学者对待历史、对待工作的严肃与认真。

会后,主办单位还组织参会人员前往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及街区内的各展示活动点进行参观。